微信扫一扫
这个已有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小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曾被明代大文豪宋濂称为“天地间秀绝之区”。
从1932年建起金华地区第一条公路后,浦江人便以智慧和勤劳改变着幽闭的历史。如今,有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浙赣铁路经过县境,杭金衢高速公路穿越县域腹地,离义乌机场仅仅15公里。
浦江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发现的上山遗址和上山文化的命名,又一次丰富了浦江厚重积淀的文化内涵,把县域文明的历史推进到万年之前,因而,被人称为“万年浦江”。
上山文化:展现万年前的人类文明
2006年11月7日,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等专家的考察和研究,认为上山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
专家们认定,上山文化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它所展示的文化年代比余姚河姆渡、萧山跨湖桥都要早,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1万年。这是考古领域重大的突破,其考古学意义十分重大。
惊世发现: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浦阳江流域进行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上山遗址就是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而最初的引线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遗址所在地附近的渠南村因砖瓦厂取土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不直)塘山背遗址,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成了2000年10月浙江省考古队调查的重要选地,考古队员在浦江县博物馆的配合下进驻渠南村,对原来划定的遗址分布区进行了探掘。同时,考古队在考察了周围的地形、地貌后,又在遗址的西边和北边展开了调查,结果先在西边发现了(不直)塘山背遗址的墓葬区,后又在北边发现了上山遗址。
考古队在对墓葬区进行挖掘研究的同时,又在2001年对上山遗址作了第一期发掘,发现了许多石器陶器等物质遗存。2002年,选送不同层位出土的夹炭陶片标本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进行碳十四测年,测定上山遗址的年代约距今9000年至11000年。2003年11月,《中国文物报》发表了《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一文,考古界为之震动,国内外许多专家来到浦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2004年上山遗址进行了第二期发掘,发掘期间,邀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为首的国内考古学专家来浦江上山遗址考察,专家们肯定了上山遗址年代的久远性、文化内涵的独特性。2005年1月20日,浙江省文物局与浦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上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2005至2006年,上山遗址作了第三期发掘,发现了一些新的文化遗存。2006年5月25日,上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遗址: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遗址面积约25000平方米。从大的地理位置看,上山遗址处于钱塘江的一级支流——浦阳江上游;从小的环境看,上山遗址所在的浦阳江上游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遗址位于这个盆地的中心,遗址附近地势平坦,海拔约50米,是典型的河流冲积盆地。遗址在两个小土丘上,相对高度约3至5米,南丘为上山,面积约15000平方米,北丘为石山头,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两丘间距不过几十米,且文化内涵联系紧密,所以分别称之为上山遗址的南区和北区。遗迹现象主要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遗物以陶、石器为主。陶器以夹炭红衣陶为主,夹砂陶极少量,后期细砂(粗泥)陶增加。陶器可复原器约80多件,器型以大口平底盆为主,比例约占到70%至80%。遗址出土石制品数千件,包括石锤、石片、石核、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砾石石器。上山遗址下层,文化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以往发现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上山下层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两处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专家认为这同属于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
另外,专家还发现了三排柱洞遗迹,目前推断这是干栏式建筑,这可是当时的最高“居住水平”。“当时的人已经住上木结构的建筑了。”而同时期的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的先民,大都还处于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的阶段。这不仅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人类从穴居到棚居过渡的文明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文化就已经确立了优势地位。上山文化为国内考古界在新石器文化起源上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稻作文明:上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万年之前的稻米,这无疑是极具爆炸性的信息,自然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研究冲动。这个发现不仅表明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也告诉我们那时候的上山人已经将稻米当做重要的食物资源了。专家们发现很多的上山遗址陶片坯土中都含稻壳,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博士测定,其中有野生稻,也有栽培稻。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使用的稻谷数量很多,在先民的食物生活中,稻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观察情况看,陶片中稻壳的形态是比较完整的,反映出当时的上山人可能有一套干燥、脱粒、加工的技术,而这些又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石磨盘石棒相吻合。
专家们还从稻谷小穗轴特征着手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陶片中稻谷小穗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现代野生稻相似的野生稻类型,另一种是和现代栽培粳稻相似的栽培类型,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早期栽培稻原始性的一面,既是栽培稻,又保持了很多野生稻的习性。另外,在陶片中发现了一颗较为完整的来自于栽培稻的稻谷印痕,长度为7.73毫米,宽度为2.86毫米,长宽比为2.7,这颗稻米比现在长江下游普遍栽培的稻米要大得多,专家认为可能来自热带粳稻或旱稻。
“其实,稻米只是当时人们食物中的一部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蒋乐平这样认为,“由于这里的土质偏酸性,没有留下更多有机质遗物,比如动物骨头、木头等,但我们还是发现了鹿角之类的动物骨头标本,这说明当时的人除了已经开始吃稻米,还通过采集、狩猎等原始手段来补充营养。”
专家在对上山遗址考察后说,上山遗址的出现对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解读的可能。“目前人类起源可以推断到300万年前,而农业起源应该在1万年前。在之前的299万年里,人类都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相对比较缓慢。为什么人类会在1万年前放弃持续几百万年的生产方式,转而开始畜牧、种植庄稼?又是何时、何地开始这种转变的?这是农业起源研究上的两大命题。现在,虽然上山的水稻栽培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它作为早期农业起源的一个遗址,是很有价值的。”
许多专家也认为,上山遗址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为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现在,全球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在我国,人类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北京猿人等,国家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良渚遗址等,而上山遗址的发现将在农业起源的研究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山遗址所展现的万年以前的稻谷和许多器具遗存,表明我们的祖先在万年之前就已经走出穴居的蛮荒,开始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而逐渐进入到一个相对文明的栽培养殖的经济新时代。遗存中有一只大口盆,它虽然朴素无华,但在粗糙外表的背后,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有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它粗犷着内敛的精气,舒展着开放的大气。它应该是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它出现在万年前的浦江。在冥冥之中,它似乎已为浦江乃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种下了人文精神的基因。
浦江的人文
书画文化:浦江历来书画之风昌盛,书画名家辈出,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画之乡。据史书记载,自宋代以来,有一定造诣的书画人物达250多人。北宋于正封书法时人称可与颜真卿相比;元代柳贯善楷书;明代宋濂祖孙三代书法俱佳,有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明清之际的倪仁吉精书画,其发绣作品被视为珍品;清代东渡日本的东皋心越,书画篆刻俱佳,被称为日本篆刻之父。上世纪20年代后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郑祖纬等享誉画坛,解放后方增先、吴山明、张世简、张岳健、柳村、袁飞、洪瑞等卓有成就,现今又有一大批青年画家活跃在全国各地。县委、县政府从1994年起先后投入巨资兴建了吴茀之纪念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张书旂纪念馆、张世简国画院、浦江美术馆和书画一条街,并从1995年起每隔3年举办一届“中国书画节”。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士前来一睹风采,充分展现了浦江独具魅力的书画文化。目前县内有国家级书画会员10人、省级书画会员29人,各书画场馆每年接待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数万人,年举办书画展览、培训和拍卖100余次。县域内书画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有书画经营单位60余家,书画交易额逾亿元。
遗产文化:浦江县现有县级文保点137处,文保单位28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国家级2处。“江南第一家”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其孝义美名和儒学治家思想广为传颂。经当年在郑义门执教20多年的宋濂修订而成的168条家规,后脱胎成为明代的国家法典。郑义门同居15世330余年,最多时一家达3000多人共食不分家,成旷世传奇,被御赐为“江南第一家”。据记载,这样一个家族先后为朝廷培养了174名官员,无一人渎职,成了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而2006年命名的“上山文化”是浦江乃至全国的珍贵遗产。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年,是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民俗文化:浦江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传统艺术内容极为丰富,全县有民间艺术700多项。有被称为“浙江三雕”之一的竹根雕,有堪称华夏一绝的“迎会”,有妙趣横生的戏曲剪纸,更有其“灯会”融书画、工艺于一体,有被称为“五朵金花”的工艺绒绣、草编、竹编、花边、麦秆剪贴画。浦江龙灯“八龙闹海”和“板凳龙舞”上北京演出,分获全国民间艺术表演最高奖项“山花奖”。浦江乱弹、浦江板凳龙、浦江剪纸、浦江迎会、浦江麦秆贴画等2006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仅有64项,而浦江县竟有5项之多。其中浦江乱弹、浦江板凳龙两项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产品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浦江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工业产品起步较早。而这些最初产品开发的脚步是踩在浦江厚厚的文化地毯上的。花边、绗缝、手绣、麦秆编织等等具有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手工艺,是浦江的传统工艺,蕴涵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积淀。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许多地方在慨叹民间工艺日趋失传渐成绝唱的时候,浦江人却通过改造和嫁接,把这些手工艺或手工艺中的文化元素渗透进了一个个富有现代特色的工业产业。花边手绣是一门延续了几代人的传统手艺,以前习惯于一张板凳在门前描龙绘凤的农家绣女,如今走进了电脑机房,操纵电脑绣花机绣着多彩图案。原来单一的样式融进了国外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风土人情和色彩喜好,形成了新的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盛销不衰。传统的浦江工艺人并不满足于传统,而是在承继传统之中与现代技术结合,脱胎成浦江今日的一个支柱大产业——绗缝。同样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水晶工艺品,也融合了浦江独树一帜的书画文化而发展成了另一个大产业,其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如今,除了书画本身逐渐成为产业之外,水晶、绗缝、制锁等支柱产业都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含量,先后被授予“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和“中国绗缝家纺名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