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美食散文之四:廿三夜汤团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美食散文之四:廿三夜汤团

转载 2014/01/16 20:37:2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徐水法 276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廿三夜汤团

       腊月廿三夜吃汤团,从我懂事起就知道也每年都吃。什么原因吃汤团,不得而知,问过在世时的祖母,她也说不明白,古来有之而已。
      腊月廿三夜还有另外两层意思,一说是过小年,过年就是团圆,圆圆的汤团喻一家团圆,形象贴切。另一说廿三夜司管一家人全年运程的灶君菩萨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来全家人的所作所为,玉帝凭灶君的汇报判这一家人的善恶来赐予来年的好运歹运。这样,灶君临走前让他吃顿好的,求他上天奏好事善事,以免玉帝来年降下歹运。
      我倒觉得后一层意思真实一些,小时候看到许多家屋里的灶头上贴灶君神像的位置,是简短的对联,“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等。后来可以贴神像了,神像上的横批是“灶君殿”、“灶司”,两边则大多是“上天奏好(善)事,下地保平安”,直接了当的要灶君说好话保一家平安赐福瑞祥。阖家团圆,四季平安,其实也是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内心愿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早年间,一般人家生活条件不是太好,汤团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平常人家糯米是稀罕物,一般用梗米磨粉,有条件的搀点糯米粉,用开水和粉,能提高米粉揉和后的柔软度,光用梗米粉做得汤圆很硬没嚼头。把粉揉透后,再搓成圆圆的丸子,就是汤团,放到烧开了的水里,待水再开时,熟了的汤团全浮到汤水表面,盛到碗里加点糖就可以吃了。记得小时候家里廿三夜的晚饭整餐吃汤圆的次数不多,大多是做几小碗汤圆,烧好后,先供在灶君菩萨的位置。供完后,又重新倒进下汤圆的汤水里,切入很多青菜。盛到碗里,都是绿汪汪的青菜,偶尔万绿丛中一点白,就是供完灶君后的汤团了。即便这样,有时候除了青菜,还得搀进一些剩饭冷菜,不然一家子人没法填饱肚子啊!
       好多年后,在杭州一家店里第一次吃到了闻名遐迩的宁波汤圆。第一眼看见就发现那和我从小熟悉、喜欢的汤团不一样。老家的汤团圆圆的硬扎扎的,宁波汤圆则圆得软绵绵的要塌下去一样。我用筷子很小心的夹进嘴里,又滑又软的汤圆居然一下子滑进喉咙里了,第一个汤圆我什么滋味也没尝出来,第二个我更加小心,轻轻咬一口,发现里边还有非常美味的馅,这才真正感觉到和老家的汤团是完全不同的。
       后来到了宁波才得知,宁波人把有馅的叫汤圆,馅分甜的、咸的等多种,花色品种也有很多种,没馅的叫汤果。把汤圆做得如此风生水起,难怪宁波汤圆几百年来名动中外了。
       在浙中老家,也许因为汤团的寓意是团圆,所以在另外一些重要事情中,也少不了汤团的身影。有人娶亲,亲朋好友去喝喜酒,很少有人说喝喜酒,见面则说“吃汤团”,结婚喜宴开始,第一碗不是什么菜肴,是一大碗放了红糖的汤团,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大家都会用汤匙舀上一些吃吃,接下去才是酒席的各色菜肴陆续上桌。住新房或重新砌了新的灶台,按古时乡俗第一锅烧的就是汤团,团结齐心才能创家业,大家乐呵呵的都吃了汤团后,才可以安排**的事宜。另外,有贵客或有些主人特别客气,招待客人或款待手艺师傅,偶尔也会烧一次汤团,这种情况早年间一般不多见,大家的家底都差不多。
       现在要吃汤团或汤圆都很容易,随便那个超市里都有包装精美的速食汤团、汤圆,拿回家几分钟就可以如愿以偿了。不过,即便当年吃的是又硬又缺盐少油的青菜汤团,感觉味道比现下超市的美味要令人怀念得多。
      今年的腊月廿三夜,我回家顺便买了两袋宁波汤圆,一家三口正在店里吃汤圆时,一个来买东西的熟客居然问“今天怎么吃起汤圆了”,我说廿三夜要吃汤圆啊!三十多岁的她居然说不知道,也难怪我儿子事前也问我为什么廿三夜要吃汤圆。饭后,在老家的老母亲反倒打电话来。“今天是廿三夜,晚上吃汤圆了吗?”我无言。
       事实上现在许多事情都是这样,老辈人仍在苦苦坚守着许许多多祖辈们创造出来甚至凝聚了一代或数代人心血的并一直坚持下来的乡风民俗,年轻一辈则早已忘却或正在背离,这是好事抑或坏事,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不幸?恐怕谁也没办法一下子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吧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摄主人)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