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散文之六:端午话粽
转载
于 2014/01/18 10:41: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徐水法
2884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端 午 话 粽
很长时间里,我怀疑我那已经仙逝的祖母是一个近乎哲人的人,她之所以不同于和她朝夕相处的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是她时不时会冒出几句非常有哲理也很精炼的话语来。譬如端午和粽子。我最早就是从祖母的嘴里听到的,每年临近端午,祖母就会念叨:吃过端午粽,棉袄才好送。这告诉我端午过后,天气真正要热了,进入夏季,厚的衣服就可以收藏起来了。再一句是:端午落雨端端坐!是说端午那天下雨的话,要进入梅雨天了,农人没法干活,只好在家望雨端端正正闲坐了。一直以来,她老人家的话都很应验的。但直到我长大后才知道祖母的话不是她的创造,是千百年来的祖辈们总结出来。
不过我也曾经问过祖母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祖母说是祖祖辈辈这么传下来的,没读过书的她最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到我读了很多年书后才知道个大概,因为对于粽子的起源不只一个说法。因为屈原和诗歌,倒是宁愿希望来源于他,这也是许多人所认可的。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和怀才不遇之憾,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学记》中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得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又是个多民族共居的国家,各地各民族的乡风民俗又各不相同。相沿几千年的粽子文化已发展成迥然不同又各具特色的饮食奇葩!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如果按地域说,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个头较大,以米为主,农村里按旧俗习惯吃大黄米粽 。浙江嘉兴粽子因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其独到之处,名冠华夏,堪称南方粽子代表。嘉兴的“五芳斋”更有“江南粽子大王”的美誉,名扬中外。此外,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厦门的“烧肉粽”、苏北的“咸蛋粽”、上海的“咸味粽”、云南的“火腿粽”等都各具特色。
事实上,我从小生长在穷乡僻壤,对粽子的了解只是祖母等大人的介绍,只知道粽子是用箬叶包裹的,一年也只不过端午、过年两次有粽子吃,最多的是白米粽,讲究点是用自家种的赤豆煮熟后捣糊加点糖精,然后捏成火腿肠状作馅,算是甜粽了。我的祖母会做出许多不同风味的粽子,那时候糯米不多,祖母就在白白的米中加入蚕豆、赤豆、绿豆、黄豆等其它杂粮,做出来的粽子就五花八门、花色杂陈了,不过大多是加盐的。一来那时家里很少有糖,再者加了盐就可以省下菜来,这也是节俭的祖母一贯为之的作风。但即便如此,小时候我对粽子依然情有独钟,恨不得家里本来不多的粽子都让我一个人吃。
后来家里生活渐渐好起来了,早年间家里大人东藏**怕我们小孩子偷吃完的粽子,任由我们放开肚子吃了。花色也如同我在书上看到的,越来越丰富多彩了,鲜肉粽、火腿粽、蜜枣粽、蛋黄粽等等应有尽有。谁会想到我却没多少食欲了,以前用我祖母说的就是吃了溪滩里的鹅卵石也会消化的胃,一吃粽子、汤圆之类的米制点心,一会儿就一阵阵泛酸水。但时不时总要被那么多美味的粽子诱惑,只好浅尝而止,更多时候就只好望粽吞口水了。想起来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你想吃能吃时,偏偏没条件吃,你有条件吃了,身体又不允许你吃。
昨天离端午还有三天,我一个朋友的母亲送来一大袋端午粽和茶叶蛋。今天早上我实在挡不住诱惑,挑了最小的一个,剥去箬叶,是一个蜜枣粽,平时最喜欢甜食的我,三二口就把它吃了,吃完了仍觉味犹未尽,还想再吃一个,但终于不敢。即便如此,我一个上午浑身不适,因为我的胃总是一阵阵泛酸水,害得我中饭只是稍端一端饭碗就放下了。没精打采的我象一只打翻了的兔一样,唉,都是粽子惹的祸。
早上看我上中学的儿子狼吞虎咽一下子吃掉两个远比我吃的那个大的粽子,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二十郎当年纪的时候,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想吃。可我们那个年代连饭都吃不饱啊!哪有权利想这想那吃这吃那啊!心里真羡慕儿子他们这一代算是赶上好时代了!回头一想,我的祖父辈不也正是希望我们比他们过得好吗!我自己不也是一直希望儿子比我强一代更胜一代吗?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