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张氏宗祠的牛腿。
浦江张氏宗祠被包围在一圈白色建筑之中。
张智强说,生产工具展厅里的很多家当,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
浦江博物馆内的生活用品展厅。
牛背上的老爷爷老婆婆。
精致的小茶壶。
精美的竹编花瓶。
记者 赵晓/文 王志金/摄
浦江县城新华东路上,有一栋古建筑静静地看着浦江水起水落,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宗祠,也是浦江博物馆的所在地。
老屋里学习传统劳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书时我们都背过这些诗句,但青箬笠,绿蓑衣你是否亲眼见过?若没见过这些古朴的劳动生活用品,走一趟张氏宗祠,绝对大有收获。
宗祠的左耳房现在是生活用品展厅,里面陈列着织布机、古长靴、涎围等古老的生活用品;右耳房则是生产工具展厅,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劳动生产工具。
“看看这些工具,你就会知道米是怎么来的。”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指着挂在墙上的工具,为我们一一介绍,“首先用犁犁地,然后用铁耙把大块的土翻细,用滚耙或者平田器将地弄平整。种田要灌溉,自然少不了水车,一人踩的、两人踩的,甚至5人踩的大水车这里都有。地里长草了,就用圈耙除草。遇上雨天,就戴斗笠、穿蓑衣,比起现在的雨衣,它们更适用于劳动……”
张智强说,像他这样的“60后”、“70后”对这些劳动工具还是比较熟悉的,小时候也有所接触。很多“80后”就很少知道这些东西了,现在的小孩几乎已接触不到。
“这些东西都是百姓家中闲置的,我们收集来没花什么钱,却很费时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访了浦江各个乡镇街道,从民间一件件找来,前后花了约3年。虽然工作琐碎且辛苦,但为了以后的孩子有一个了解历史的地方,做这样的展厅还是很有意义的。
竹编手艺谁来传承
浦江文化名家辈出,尤以书画最为著名,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其实,浦江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历史悠久。“听过‘浙江三雕’吗?说的就是浦江竹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三者之中,虽然浦江竹雕名声不如后两者大,但作品相当精细。”张智强说。浦江竹编工艺把编、剪、刻、磨等手法艺术化,并与剪纸、竹木雕刻、竹片拼贴、描金、漆泥雕等工艺巧妙结合,编织出篮、盒、瓶、碟、盒担以及现代壁挂、竹花等,精美绝伦,别具一格。
张氏宗祠寝堂就是一个竹编竹雕展厅,把这些精品放在最深的寝堂里,平添了一些神秘气息。展厅里的竹编竹雕工艺品大部分收集自浦江工艺厂。2000年左右,浦江工艺厂关闭,博物馆以不高的价格把这批宝贝买了回来,精心整理,布置了这个展厅。
在展厅里挪步,你会被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吸引———雕刻精致的小茶壶,上面每朵小花的每个花瓣都形态各异,清晰可辨;牛背上的老公公老婆婆憨态可掬,悠闲自得;竹编花瓶被放在比较高的位置,如果不听介绍,根本看不出是竹子做成的,因为像极了金属花瓶……
很多人到张氏宗祠参观后都要求购买一两件竹编工艺品作为纪念,但作为浦江工艺厂的最后一批样品,这些工艺品收藏研究价值很高,所以绝不出售。相比10年前,这些竹雕现在身价也已翻了几番。遗憾的是,工艺厂关闭之后,从事这项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而原来工厂的老师傅年事已高。浦江现在水晶业蓬勃发展,却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花费工夫的传统手艺,说不准哪天浦江竹雕竹编就后继无人了。
宗祠古今结合
不一样的风味
喧闹的浦江新华东路边,张氏宗祠门前立着高高的白色门栏,上写“浦江博物馆”几个大字,两边各有一幢约三层楼高的房子,把张氏宗祠围在其中。
张姓在浦江是个大姓,曾经有“张半县”的说法,现在也占全县人口的三成多。张氏宗祠是浦江县境内张氏宗族的祖祠,其下有分派厅堂、祠堂近30余座。“没有一定的实力,哪能在县城中心造这样一个祠堂?”张智强说。
张氏宗祠建于南宋,是浦阳龙溪派始祖张祚的家庙,规模三盈间,仅作供奉祭祀之所。直至明代建祠风行,张氏宗祠才成为张姓族系尊祖敬宗、伦理教化的祖祠,得到扩建。现存的张氏宗祠主要是清代的建筑风格,宗祠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中厅、穿厅、拜厅、寝堂,与两侧厢房构成吉字形布局。
1998年浦江县城旧城改造时,修整了宗祠前面的新华街,破旧的张氏宗祠显得格格不入。经过研究,浦江博物馆落户在此。为了保护老房子,张氏宗祠被修缮一新,两边建起了博物馆办公楼,于是有了这个古今结合的产物。
老屋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继续发挥作用,形成古今建筑文化信息的对话,确实是一件幸事。但也有人认为,宗祠周围箍以钢筋混凝土建筑,原本古朴浑厚的建筑变得有点窒息、压抑了。对这一古建筑的看法见仁见智,或许只有你亲身来体会个中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