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我们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柳氏文肃公祠是一座非常神奇的古建筑,整座木结构建筑无一枚铁钉,每个角落无一个蜘蛛网,祠堂内没有一个蚊子、苍蝇和蟑螂,夏季还是乘凉避暑的好去处。这祠堂是我们柳氏后裔为纪念祖先——元末著名文学家“文肃公”柳贯而建的。”近日,家住白马镇柳宅村的柳先生自豪地告诉笔者。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它是历史的教科书,蕴涵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根基。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当记者带着对古祠堂的崇敬来到白马镇柳宅村采访柳氏文肃公古祠堂时,只见祠堂里有数十位老人正在下棋、打牌、聊天、乘凉,一派祥和的景象。在柳宅村的柳氏祠堂内,记者发现整个古祠堂已修葺一新,精致的雕刻,鲜艳的油彩,逼真的壁画,崭新的花灯。古祠堂里有许多石雕和木雕,石雕主要装饰在转角的泰山石、门槛、门墩、柱座、天井;木雕主要装饰在门罩、梁、柱、枋、门、窗,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其实,这些雕刻还集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于一体,将戏剧故事、山水花鸟应用到建筑装饰里,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修缮后的古祠堂不仅吸引了邻村村民前来参观,也吸引了邻县的柳氏后人纷纷前来瞻仰。祠堂里悬挂的柳贯画像和诗词作品不禁让人回忆起这位元朝时期的伟大文学家和教育家,饱经岁月洗礼的祠堂,静静地凝视着时代的变迁,每一砖,每一瓦都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这座古祠堂是柳宅村民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柳贯而建的,建于清朝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历时四年竣工。共为五楹,分别为门厅、花厅、中庭、拜厅、寝堂,整座建筑座东朝西,分布面积为1041平方米,造型奇特、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至今已有336年的历史。柳宅村民的祖先柳贯(1270年~1342年),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浦江人,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据《元史·黄溍传》记载:“贯,字道传,……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柳贯官仅止于五品,禄不超过千石。但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有人称他是“文场之帅,士林之雄”。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正是柳贯最得意的门生,宋濂曾这样记述柳贯的学问及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柳贯著名的文集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传世;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泰定元年(1324年)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3年(1326年),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至正元年(1341年),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元史》记载,柳贯至正二年(1342年)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如今这座全国唯一纪念柳贯的旧祠堂,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气息。
关于柳氏文肃公祠无钉、无蚊、无蟑、无蛛网的说法,村民柳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考究。他说,柳氏文肃公祠就是通过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层层相贴的斗拱结构形成一个个姿态不同的“通风道”,外面的空气通过“风道”,就能畅通无阻,并能在大殿上产生一种回旋气流——“回旋风”,终年回荡着,使梁上不易积存灰尘,而且形成一种独特的回旋声波,类似“超声波”,使昆虫们“望而生畏”。另从几位柳氏老人传言中获悉,早年柳氏文肃公祠在维修时,发现该古祠堂的木结构建筑物无一枚铁钉,原因可能是古祠堂的所有树木木质坚硬连铁钉都无法打进,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古祠堂的手工营造技艺高超不需铁钉来固定。曾从换下来的梁柱木料中发现,这种木料有一股刺激性的香味,经行家鉴定,这种木料系稀有树种,属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龄可达数百年,木材呈淡黄褐色或红褐色,细致、坚实、有芳香、耐腐,是供建筑、制家俱、艺术品、铅笔杆的上等材料,由于这稀有木料中含有一种昆虫不敢闻的芳香油,所以蜘蛛等昆虫不敢闯入柳氏文肃公祠栖息。
“三百多年来,柳氏宗祠一直在默默地向世人演绎着它所经历的岁月沧桑,尤其在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期间,被毁甚重。1959年以后柳宅村曾经多次出资修缮,仍然难以恢复古祠堂的原貌。”柳宅村支部书记柳根祥告诉记者。去年,在柳宅村两委倡议下,召集柳氏后裔族人代表商议,决定成立“柳氏宗祠修复筹备委员会”,发动全体柳氏族人踊跃募捐。据村民柳先生介绍,这古祠堂弘扬了祖先柳贯勤奋好学的精神,现在为了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建筑遗产,教育后人继承祖先的高尚精神,柳宅村的村民纷纷主动捐款维修百年古祠堂,很快筹集到68万元的修缮资金,于去年3月12日动工,按柳氏宗祠原型复建,以“穿古衣、戴古帽,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原则对祠堂进行修缮,历时八个月圆满竣工,百年古祠堂又恢复了昔日的风貌。
县博物馆负责人对笔者说,政府财政有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更是有限,文化遗产保护单靠政府显然不够,从“政府保护”向“社会化保护”过渡是大势所趋,所以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抢救古建筑,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像白马镇柳宅村这样,村民自筹资金修缮古宗祠的做法值得肯定和表扬。柳氏宗祠修缮过程中,县文化部门在策划、聘请专家设计、施工监督等方面进行全程管理,善始善终协助该村完成修缮工作,现已将柳氏宗祠列为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感言:我们时刻都在经历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心灵对话,惊叹于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感动于乡人百姓淳朴的保护行动。保护文化遗产单靠政府显然不够,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抢救和保护,才是当务之急。
(作者:陈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