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6月6日,由省文化厅、省文联、金华市政府、中国美院、西泠印社主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联承办的“重返单纯———吴山明 高晔书画展”将在市美术馆展出,展期10天。
吴山明,1941年生于浦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导,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学会顾问,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杭州市美协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开明画院院长,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高晔,1947年生,浙江青田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浙江省女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开明画院副院长。
这是一场艺术盛宴,也是一封别样的家书。70多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书写着吴山明夫妇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感悟与理解,将一个个唯美的故事通过艺术语言呈现在大众面前。
从北京到金华 重返单纯
2014年5月31日,73岁的吴山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题为“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学会共同主办的这次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从1955年进入中国美院附中学习到1985年,吴山明成长为浙派人物画后继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的后10年是他开始拓展宿墨的新特性到自觉探索的转变期;从1986年到今天这30年,吴山明在大西北写生中全面开始了宿墨苍润、厚朴的特色实践与拓展。
此次展览是继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吴山明意笔人物画展》以来的第一次回顾性学术大展,从20世纪50年代的创作写生到今年新创作的巨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吴山明60年以来从艺的思考和创作成就。
“‘重返单纯’是我艺术语言的追求,意境的追求,也是我本身的艺术情怀与艺术人生的追求。”画展现场,面对众多同行和好友,吴山明感叹,“时间过得真快,我居然在中国美院待了整整60年。”
一甲子仿佛弹指一挥间,吴山明感觉自己昨天还处在当年求学、任教的那段蹉跎岁月中———
1941年,吴山明出生于浦江县吴莱山下的前吴村。父亲是位个性耿直的书生,抗战期间,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革命,曾在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任职,参与起草过《保卫大武汉》宣言,此后又先后出任过元县和青田县的县长。最终,在一次次求索与碰壁之后,1946年愤然退出了国民党。
吴山明秉性聪敏,从小与画结缘,并渐露锋芒。新中国成立前夕,吴山明随姐姐一起,被父亲接到杭州居住。恰巧,当时的房子是潘天寿先生典租给他们的,这座红门局的弄堂洋房,一门住两家,楼上住的是吴茀之先生一家,楼下住的是吴山明全家。
更巧的是,擅长意笔花鸟的吴茀之与吴山明同宗同族,同是前吴村人。
此良机让吴山明有幸一睹经常上门的潘天寿、诸乐三等国画大家的风采神韵。
虽与吴茀之同住一门,但先生开始并不知道吴山明有绘画功底。一日,吴茀之手持讲义,从美院下班归来,见家门口水泥地上一路画了许多画,有徐悲鸿的奔马,有“美国鬼子”“日本佬”的漫画,还有各种菩萨相。
吴茀之被吸引住了,好奇地一路看下去,一直从邻居家门看到巷尾自家门口。一打听,才知是吴山明的“杰作”。先生很高兴,把这位后生叫到书房,要他画一点画看看。
吴山明很激动,郑重其事地关起门,趴在桌子上画了幅描绘队日活动野营场面的淡彩钢笔画。吴茀之看后连声说:“好!好!完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小孩子就要画自己经历的有意思的事,否则就没意义了。”此后,教学之余,吴茀之开始关心吴山明的绘画,并在第二年鼓励其父母亲让他去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
1955年9月,迎着葛岭的流霞,担着箱子与画夹,与同学一起走过白堤,吴山明怀着喜悦心情步入附中校门,这个从小立志学画的少年终于真正走进了顶尖的艺术殿堂,并从这里直接升入后来的浙江美院中国画系。
而此后的九载春秋,无论是经历政治的风波,还是面对困窘的生活,吴山明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画笔。尤其是附中四年,他每天都是清晨起床,整日不停地抓空隙画速写,在马玉如、徐永祥等一批优秀教师的严格引领下,几年下来,不知写秃了多少笔,右手中指甚至起了老茧。
1957年,吴山明与同学傅伯星合作的一套民间故事连环画《两个公差》发表在《天津画报》上,这次从艺道路上的“小”成功,也促成了他对中国人物画的选择。
当时的浙江美院,在潘天寿、吴茀之主政国画专业后,首创了中国系的人物、山水与花鸟及书法篆刻的分科教学。强调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中国画造型是线性造型,以改造用明暗塑造的观念和方法,并在方增先、顾生岳等先生努力下将其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训练主体方式;教学中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
给大学时代的吴山明带来初次声誉的是他1963年下乡回校后创作的国画《飞雪迎春》。这是他毕业前认真创作的第一幅画,画面上一群农村干部正开完会,漫天飞雪,洁白的土地上,人们喜滋滋地行走。其中,两人呵口热气在相互点烟,火光给远处绽出嫩芽的桑树林和稻草堆,镀上了一种瑞雪丰年的暖意。
很快,作品就在《美术》上发表了,专家认为画面构图很有时代气息,人物相叠,体现了中国画透视的特色,人、雪、景之层次感把握得很有艺术趣味。
接着,吴山明又与同学合作完成《茶农家史》,第二次入选《美术》并在全国艺术院校毕业作品展展出,受到了陈毅元帅的表扬。
1988年,冯远曾在《回到单纯———吴山明艺术风格谈》中写道:“重技而不轻道,是吴山明形式语言探索的特色之一,在众多中年国画家中,吴山明是较早取得成果的一位。尽管他当年的成名作《飞雪迎春》的中国画技巧还显得不够成熟,却已传达出颇有新意的精神内涵……吴山明早期对浙派人物画的写生技巧下过很大功夫去钻研,但是即使在那个‘红、光、亮’,‘高、大、全’的年代,他也未曾放弃过对人物对象心理语言的把握和对画面意境的诗意要求,这个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他其后几十年的艺术发展。”
1964年,大学毕业后,23岁的吴山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并于1965年担任了助教。
50载的教学生涯,60年的艺海跋涉。吴山明已从身形活跃的浙中才俊,变为笔耕不辍的名师大家。
2014年6月20日,同名画展移师杭州。现场采访的杭州日报记者感慨道:“也许是孤陋寡闻,这个开幕式是我近年来在浙江美术馆看到的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这是他多年从艺为人的收获。”
2014年11月28日,第7届中国书画节在浦江拉开帷幕。“重返单纯”吴山明中国画作品展作为该次书画节重要环节,受到了家乡人的热捧。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这样阐述“重返单纯”画展的内涵:“吴山明画家的作品给我们一种精神,那就是不管这个社会多么浮躁,我们都要保持单纯,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待人待事。”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杭州是吴山明求学、工作、生活的地方;浦江是血浓于水的故乡……“金华是我的大家乡。”吴山明说,他与金华有缘。
从黄宾虹到吴山明 薪火相传
“金华有黄宾虹,非常了不起。”吴山明成长过程中,与这位艺术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几名十来岁的少年从杭州宝石山上飞奔而下,在北山路西湖边遇到一位头戴瓜皮帽、边走边写生的长须老者。“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小画家。”头发浓密、宽厚老实的吴山明被同学推到最前面。“喜欢画画?画画好啊。”老人似乎还陶醉在自己的构思中,有些出神。
几年后,等到吴山明考入美院附中,一日在报纸上看到黄宾虹过世的消息,看到先生的照片,少年吴山明才恍然,原来当年宝石山上那位老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宾虹。
这次偶遇的情景一直印在吴山明心里。后来,他多次画过黄宾虹的像,不过始终不够满意,“我还是想把当年遇见他那个瞬间的景象画出来。”
如今,吴山明在“重返单纯”画展的海报背景上用了一张黄宾虹的肖像画,淡色的水墨,清透中透出厚重。淡宿墨,如同吴山明的银发飘飘,是很难被复制的吴式印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认为:“吴山明的淡宿墨还有他的用笔,都受到黄宾虹的启发,吴山明先生把水墨或者笔墨当中宿墨的元素单独抽取出来推向极端。水墨语言的单纯化和个性表现的极致化是同时相辅相成,才逐渐达到这个阶段的,所以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水墨语言。”
在“重返单纯”系列展览杭州站中,吴山明再次画了黄宾虹手拿小本子速写的画。这幅作品,和他之前所画的好几幅黄宾虹像,都集中展出了。巧合的是,吴山明开办画展的同时,黄宾虹的展览同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只是一个楼下,一个楼上。
60年前,两人在宝石山偶遇,60年后,他们的作品在浙江美术馆“邂逅”,时光荏苒,一甲子的轮回恍如初见。黄宾虹的浓宿墨,吴山明的淡宿墨,一上一下,相映成趣。
“金华一直邀请我去展览,可惜时间上都有冲突,这次终于如愿了。”1998年,受金华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吴山明、高晔作品展”在严济慈图书馆展出。这是吴山明夫妇唯一的联展,而第二次联展又是在金华举办。而且,两次展览的地点紧紧相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金华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它既是南宋学派的中心,也是浙中艺术的摇篮。”吴山明表示,金华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文化积淀深厚。特别在书画方面,在全省都是数得上的。“金华有浙师大、金职院的美术学院,以及标准化的美术馆、吴茀之纪念馆等等,给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他认为多宣传和扶持本地及金华籍的艺术人才,必将促进金华书画艺术的发展。吴山明举例说,他给山明美术院就捐了108件精品力作,而且几年时间,从该院考上各类艺术院校的人才就有200多人。
“非常感谢当地政府的热情邀请,给我们一个向家乡人民汇报的机会。”吴山明如是说。
当代画坛上的伉俪画家很多,他们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与多数画家夫妇都是美院同学不同,高晔早年习音律,专于弦乐,后与吴山明结为伉俪,并转行调入中国美术学院工作,才开始动笔习画,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写意花鸟画家。
高晔生性敏悟,神思畅豁,意志专精,为学勤奋,虽博涉多好,而能心不妄想,画无俗格。她并不专师一家、一法,所心仪手习者,以明清文人画为主干;并世名家,凡法有专擅,意有独到者,亦每以为范,蓄之于胸,融之于心,传之于手,通过纸笔而汩汩泻出,自然清朗。高晔擅花卉,而以兰竹为长。其笔下之兰竹,与自然之兰竹遥相呼应,使观者闻幽香而知蕙兰同在,感劲风而觉修竹,形神兼备,清气逼人。冯骥才先生观高晔画竹后赞曰:“高晔画竹俊秀挺拔,劲美之极。”
更为难得的是,吴氏一门,全都醉心书画。长子吴扬也是一位画家,作品颇受西方人士的欢迎,连续在香港举办过三次画展,作品全部卖完。长女吴高岚,1992年从美院附中考入浙江美院国画系,她擅长工笔,毕业创作曾得到过浙江省美术教师作品展的金奖。次子吴高强则毕业于美院环艺专业,其艺术方向更趋于现代。
“当老师是我最大的快乐。”如今的吴山明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教育上。最近为《美术报》办培训班,学生们的进步使他的生活很充实。
“我们都很单纯。”高晔曾这样解读画展的名称。吴山明解释“重返单纯”的主题时认为,这讲述的其实是自己从艺多年的心得。“重返单纯是很多画家也是我自己非常愿意追求的,但单纯不是技法的单纯,是审美上的单纯,为人的单纯。”
许江说:“今日艺坛,写意人物尤难。山明先生却独步写意,尽成得笔墨烟云之妙。那烟云中,山明先生杖藜行歌,既是写照,又是众望。”其实,不用过多地去解释吴山明在艺术上的高度,看画展即可,作品会说话。我们看到一对痴迷艺术的老人,他们简单而热情,快乐地生活着,这就足够了。
(作者:琚红征 来源:金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