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散文:不辞长作上河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散文:不辞长作上河人

转载 2015/08/18 17:07:4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徐水法 22429 阅读 0 评论 29 点赞

      小文《不辞长作上河人》是一篇即时作文,从到上河参加旅游美食节,到隔一天为这个旅游美食节特设的征文截稿,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完成。征稿时间只有两天,也算是开创记录了!然而开创我写作三十年来奖品记录的意外之喜在后面。过了几天,电话通知我去县城某处领取征文一等奖奖品。因为刚好有事,隔了一天,到第三天去领。顿时大开眼界,原来奖品是数斤嫩玉米和鲜茄子,再就是一张民宿的一次性优待劵。可怜玉米变老、茄子发蔫,只好立马拿回家煮起来开吃。
     
蒙《今日浦江》张庆平编辑抬爱,让这篇小稿得以再在《今日浦江》亮相。只是版面需要有所删改,我在空间里就贴一贴原文,以作纪念。 

——上河村广安桥——
 

不辞长作上河人
                                            徐水法 

浦北大畈上河村,我不能说陌生,她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近二十年不下数百次的过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村口路旁的古银杏树,几人合抱的魁梧身躯,状若华盖的苍郁树冠,不管风霜雨雪,它笔直如岗哨,千百年如一日,守护着脚下这方热土。那一片硕大的树荫,随阳光的投影,正如一只热情有加的温暖之手,招呼我们每一个过客,停下匆忙的脚步,在它宽厚舒畅的怀里,歇歇坐坐,收拾心情再出发。

事实上我对上河村很陌生,数百次成为上河村的过客,没有一次驻步在古银杏树下,听听树的故事,或者感动于这棵古树的热情,走进村子的怀里,看看她的芳容,听听她的故事。虽然每一次的过往,向往顺着古银杏树翠绿的枝梢,走进这个村子街街巷巷的枝枝蔓蔓,终因生计奔波忙碌,让这样的美好之约,一次次的延后又延后。

盛夏的雨后初霁,上河村边直插云天的古银杏树,翠冠绿得欲滴,我和好友践约走进了树下的村道。一种莫名的激动溢满胸腔,多年来萦绕心间脑海的被古银杏树这块特别的红头巾掩盖的上河村,将被我们用轻松脚步和好奇眼光,渐渐露出芳容来。

进村迎面的就是一座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吕祖师殿,相传是村里一位叫陈以佩公的先人为恩人特意建造供奉恩公的祀庙,足见村人知恩图报的淳厚民风。继续向前,就是在很长时间里的村子中心,一口石砌为岸的方塘,塘水清洌,游鱼历历。塘四周分列是村里種德、仁本、立本的三个古厅堂以及高低错落有致的古民居,一式徽派建筑,马头墙高耸云天,显得庄严气派。大台门外都是“大方伯”三个繴窠大字,霸气十足的字,仿佛告诉每一个来访者,祖上曾经是达官显人,不可轻视。站在大方伯台门前,你会看到进深长达一百多米的七厅五堂宏伟建筑。步入厅门,缓步而进,厅接堂,堂连厅,仰视雕刻精致、做工精美的厅堂佳构,再遥看一眼通向纵深的厅堂,禁不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喟叹,庭院深深深几许。

穿行在这个据说有数百年历史的山村,不管你身处何处,丝毫感觉不到盛夏的酷热,扑面都是丝丝缕缕的凉风,令人深感诧异。当我们的双脚量完了村里主要弄堂和走道,不觉恍然大悟,除了我们披着满头古银杏树绿泽进村那条路的方向,整个村子余下的方位,都被微波荡漾的壶源江揽在宽厚的臂弯里。风从何处来?我们走在村子里,原来四面八方涌来的是来自县域内第二大河流壶源江的风。“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莫非真的是壶源江对上河村宠爱有加?聚集了许多青色萍草,给酷暑中的村民送来习习清风。

步上村前壶源江上耸立数百年的广安桥,桥下是自南而北去的汤汤江水,桥北是聚居数百年的陈姓上河人,几百年来,聚族而居,褴褛筚路,手胼足胝,开创了一份家业,成为县域内北部赫赫有名“陈北角”的陈姓村落之一。桥南一派田园风光,田畴成片,稻浪翻滚;竹木成林,郁郁葱葱。白鹭翔飞,蛱蝶翩翩。远眺山岚烟霞中的桥头岭,这条昔日浦江北乡许多村落山民进城的主要通道,记忆中的青石板路已经没有踪影,恐怕只有岭上的风、江面的水,还会偶尔回味当年的繁华和闹猛。

村前隔江相望的黄堂演山,不仅仅是上河村的天然屏障,山上古木森森,杂花生树。拾阶登高,步步是景,曲径通幽,令人心旷神怡。还是天然氧吧,更难能可贵的是,哪怕只是登上半山腰,整个上河村一目了然,毫发毕见。壶源江从西南逶逦而来,在上河村西南的苍来村到村东北方向的古塘河段,弯成一个天然的硕大的元宝形,整个上河村数百户人家靠山而建,临水而居,如一束盛开的百合花散落在元宝的尖上。这让我陡然想起村里有陈姓老人说起过,陈姓先人曾经专门聘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在家里整整养了三年,先生临走时明确告诉建造七厅五堂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据说这个七厅五堂造好后,虽多次遭遇祝融之灾,屡毁屡建,上河村的陈姓族人数百年来依然子孙瓜瓞绵延,人才辈出,让人不得不相信当年风水先生的预言。

水更是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求有水的孕育和滋养,换句话说,逐水而居一直是人们诗意生活的憧憬和诠释。说到底我们每一个结庐在人境的凡尘中人,都希望有一处有山有水的住宅,心许着青山绿水之间的宜居佳境。而眼前的上河村,缘于宛如玉带缠腰的美丽壶源江,不正是梦想中显山露水伴山随水的上上之选吗?

走了一趟上河,心里竟然泛起不辞长作上河人的感慨来,或许这才是上河村的真实魅力。  

《今日浦江》链接: http://pjnews.zjol.com.cn/pjnews/system/2015/07/31/019590412.shtml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