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方勇:缅怀吴战垒先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方勇:缅怀吴战垒先生

转载 在线管家2015/10/01 17:51:1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方勇 5334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吴战垒先生归往道山十载,学界诸多晚辈始终怀念于心。

少时求学,我已知吴战垒先生大名,并视为心目中最景仰的浦江籍文史学者。我初中毕业时,吴战垒先生就曾应邀往浦江党校讲解《红楼梦》诗词。成年后随着对学术的日渐接近,我对吴先生更是崇敬有加。1982年3月中旬,我在备考先秦文学硕士期间,特意前往杭州拜访吴先生,请教研治先秦文学之方法。先生悉心予以指导,实贶我良多,至今感恩。

1983年9月,我考取河北大学中文系先秦文学硕士生,获学位后留校任教,其间往返南北必经杭城,每向吴战垒先生请益治学之道。1990年6月,我应浦阳仙华方氏家族之请求,开始为二十四世祖方凤整理诗文,汇集为《方凤集》后,1993年12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由吴战垒先生担任责任编辑,全书从体例的确定到具体文字的整理、修改、校正等,皆有赖吴先生的耐心帮助与指正,这当然使刚进入学术道路的我感激不已。

在系统整理方凤诗文之前,我仅知吴先生出生于浦江县吴溪吴氏家族,但并未釐清吴氏家族与我方氏家族早有的联姻关系。先祖方凤原为太学生,南宋灭亡后退居仙华山下,即由十里外的吴氏家族长期聘为私塾教师,从而与吴氏家族结下了极其深厚的情义。吴直方是吴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元顺帝至元间,累官集贤直学士。其长子吴莱自幼聪敏好学,七岁时方凤见之,叹曰:“此邦家材也!”后以孙女妻之。其间,方凤时时提携之,终成浦阳江上之大儒。故清四库馆臣为吴莱《渊颖集》所作提要云:“莱与黄溍、柳贯并受业于宋方凤,再传而为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此后我拜访吴战垒先生时,每忆此渊源,愈觉亲切感动。

《方凤集》编纂整理期间,我特意走访了浦江县吴溪,与吴氏家族中文化修养较高的几位老人进行了座谈,并仔细翻阅了保存完好的《吴溪吴氏家乘》,乃知此家族为春秋时吴延陵季子之后,唐乾宁初迁居于此。自宋以来,吴氏家族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月泉吟社盟主吴渭、宋乡试亚榜进士吴幼敏、宋浙漕进士吴谦、元集贤大学士吴直方、浦阳江上大儒吴莱等等,至今风雅不替,实为浦江历史上一道延绵不绝的文化风景线。吴战垒先生自幼受到家族文化的良好熏陶,尤其酷爱文学,少年时即能作诗填词,1959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后又得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之悉心指点,在诗词创作和研究方面更有了长足进步,以至成为著作颇丰的学者。

在浦江中山中学任教时,我认真拜读了吴战垒先生的《文艺欣赏漫谈》。此著见解精卓,文笔优美,对我理解文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颇有启发,并为家乡能有这样优秀的学者感到十分自豪。1994年9月,我有幸忝列杭州大学中文系吴熊和先生门下攻读唐宋文学博士学位,而吴熊和先生与吴战垒先生皆曾亲炙于夏承焘先生,二人私交甚密,兼以吴战垒先生的女公子吴蓓与我同为吴门弟子,其公子吴敢又为我博士同学,故而我与吴战垒先生一家都有往来。在就读博士的三年中,我比以往更多地接触到了吴战垒先生,实际上他也间接参与指导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并参加了我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因为写作学位论文的需要,我在这三年时间里认真拜读了吴战垒先生的《千首宋人绝句校注》、《唐诗三百首续编》、《元曲三百首校注》、《西湖散曲选注》等著作,从中获益颇丰。吴战垒先生不仅学殖深厚,而且学术眼光敏锐,兴趣相当广泛。晚年他除专攻古诗文外,还兼及陶瓷鉴赏、收藏,我登门造访时,就亲眼目睹了他沉浸其中自得其乐的情形,近年复又拜读他的遗著《图说中国陶瓷史》,深为其广博的视野所折服。

天若有情天亦老,吴战垒先生仅以六十六岁便撒手人寰,诗词学界于斯折损大匠,浦江更是失去了最重要的文化支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浦江开发仙华山旅游景点区,其中的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大致都得益于吴先生的鼎力支持。与此同时,浦江启动了乡贤宋濂诗文的收集整理工作,后汇为《宋濂全集》,1999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也多赖吴先生的关照和支持。近年凡浦江文化人士,每念及吴战垒先生的过早逝世,无不深表痛心。特别是刚去世的“浦江第一号秀才”张文德先生,早年为吴先生的启蒙教师,二人一直感情深笃。张文德先生谈学论道时,每为高足早逝涕泗交颐。我作为小子后学,更是深受乡贤吴战垒先生之恩泽。今于其逝世十周年之际,特作此文,以深表缅怀之情。

(作者:方勇)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