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张方镇:刚直硬气张孟兼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张方镇:刚直硬气张孟兼

转载 在线管家2015/11/18 09:19: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张方镇 4791 阅读 0 评论 26 点赞

  以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著称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为人豪迈自负,一般人他都不放在眼里,但是却对两个浦江人赞誉极高。《明史·张孟兼传》载:“刘基尝为太祖言:‘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其次即臣基,又次即孟兼。’太祖颔之。”宋濂之名,无需赘言,孟兼何许人也,竟得诚意伯“天下文章第三”之高誉?

  张孟兼(1338~1378),名丁,字孟兼,浙江金华浦阳人。《浦江县地名志》在“平安张”条目下有注释:明初学者张孟兼为该村人,名丁,明洪武初,征为国子学录与修元史,迁太常丞。文学与刘基、宋濂齐名。工书法,与俞紫芝相似而声价高于俞。

  据浦江县《浦阳平安张氏宗谱》记载,宋溪村在浦阳江以南的南山脚下,古名“福招庄”,今称“火烧张”,历代人才辈出。明朝初期,浦江曾评出宋濂、柳贯等全县十大名人,而宋溪村的张孟兼、张拱宸、张思温就占了其中三个。村里现有“张氏家庙”,祠堂中有大小匾额九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开国文臣”、“衣冠华胄”、“大方伯”、“大郡伯”等高挂在祠堂屋顶的牌匾。这些匾额是该村人文历史的见证。

  张孟兼小时候,祖母叶氏对他非常疼爱。孟兼出生不久,全身生疮,日夜哭闹不停,叶氏每天煎药喂汤,不离半步。稍长,教他走路、说话。孟兼从小聪明好学,就读于村北下佛堂的平安张义塾。据县志记载:“宋末元初,平安张义塾设于福招庄下佛堂,先后延聘谢翱、吴思齐、方凤、吴莱、柳贯等名流执教。”一直到19岁,孟兼才离开叶氏,游学金华。赴南京考试那年,孟兼已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但在祖母面前,他仍是个需要受教的“孩子”。离开那天,叶氏拉着孟兼的手说:“汝大父念汝甚,至寤寐不忘,不幸不见汝之成立。汝今欲入官,当夙夜尽心以奉公上,庶几不辱于前人。老身虽即瞑目无恨已!”后来孟兼参加了吴元年的科举考试,考中丁未制科进士。洪武初年,孟兼因才能卓著,被征选入翰林院编修《元史》,旋又被征为国子监学人选教胄子,先后担任礼部主事、太常寺丞。因公务繁忙,出仕后多年未回老家省亲。洪武五年,孟兼收到父亲的书信,信中说:“你祖母今天过世了,临终前,没有其他话语,只说‘我已经七十四,也该走了,没有其它遗憾,只可惜没有能够和我的孙儿再见上一面!’”孟兼读到此信,五内俱焚,悲痛欲绝。(叶氏事见宋濂《明故叶氏墓碣铭》)

  孟兼官位不高,但文章才名却不胫而走。刘伯温经常在别人面前称许他,说孟兼“才甚俊,而奇气烨然”。宋濂也非常欣赏孟兼的才学,几次想向皇帝推荐都没有好的机会。有一次,皇帝想重用越地的僧人法证,急着想看他的文章。而当时法证刚好曾把一篇谈论理学的文章交给孟兼品评。宋濂趁机向皇帝说:太常丞张孟兼有法证的文章。皇帝就让宋濂把张孟兼召来,孟兼带着那篇文章拜见了皇帝。皇帝看完文章,也打量了一下张孟兼,回头对宋濂说:“是爱卿的弟子吧?”宋濂说:“不是,是我同乡人的孩子。写文章很有才气,诚意伯就很称道他。”朱元璋又细细端详了孟兼一番,说:“这个年轻人的骨相有些‘薄’,仕宦之路要慢慢上升才行,不能一下子太急。”

  洪武九年(1376年),孟兼38岁,因功被任命为山西按察司佥事。按察司全名提刑按察使司,是明朝地方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主官为按察使,佥事是按察使司的属官,分道巡察。张孟兼为官刚正廉明,嫉恶如仇,惩治奸吏,绝不宽贷。查到一个案子,往往顺藤摸瓜,一抓一串。所到之处,贪官污吏心惊胆寒,闻张色变。

  政绩名声传到朝廷,不久张孟兼就被擢升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当时山东的布政使(明朝地方政府机构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管“军务”)吴印原是南京的主事僧人,因受朱元璋的赏识而被提拔。皇帝对吴印的礼遇非同一般——赏赐金帛,恩宠优渥。吴印自恃受皇帝信任,对同僚礼节上较为简慢。而张孟兼是一个清高自负的人,觉得吴印曾是一个和尚,十分看不起他。因此,两人平常就多有龃龉。

  当时朝廷刚刚改用大明宝钞(官方发行的纸币),吴印私自下令当地军民不得使用,而且还自行到“行用库”兑换成铜钱。张孟兼认为吴印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上级的规定,亲自到布政司拷问官吏追查责任,并且说明要禀告皇帝。布政司官员大为恐慌,劝吴印上奏皇帝,就说张孟兼欺侮同僚。不知是张孟兼没有立即奏报还是上报了没有呈达,倒是吴印的奏章先呈到了皇帝面前。朱元璋阅过奏章后,没有深加追查就主观认定是张孟兼侮辱同僚吴印及其下属,责令鞭笞张孟兼予以警诫。孟兼受此羞辱,怒不可遏,怨气所及,抓了为吴印写密奏的人,要将他定罪。吴印马上再次上奏,并且使了很损的一招——故意在皇帝面前示弱,说张孟兼太过蛮横,请求辞官避祸,否则一定会被张孟兼排挤陷害。朱元璋龙颜大怒,觉得张孟兼的行为是在和天子的尊严进行对抗,立即下诏“械孟兼至阙下”——将张孟兼杖责60之后,再锁往京城问罪。在宫廷上,皇帝责问他,张孟兼仍然据理力争,拒不认“罪”。区区一个三品官员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朱元璋大发雷霆,当即下令摘去他的官帽,拖出去执行“弃市”之刑。刚直硬气的一介文人张孟兼就这样被剥夺了生命,年仅40岁,这一年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孟兼死后,皇帝还特地告谕吴印:“我为你除掉祸害了,你好好干吧!”

  张孟兼的事迹在《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有载。同时代的文人笔记也多有记述。比张孟兼小19岁的方孝孺专门作《张孟兼传》详细记述了他的生平。清人钱谦益在《列朝诗集·甲集》卷十三《张孟兼传》中也提到了张孟兼遇害这件事:孟兼出为山西副使,布政使吴印,钟山僧也。孟兼负气凌之,数与之争。上曰:“是乃欲与我抗耶?”逮赴京,捶之至死。

  或许有人会说,张孟兼的悲剧命运跟他恃才傲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有关。这貌似有一定的道理。宋濂先生非常了解这位同乡后辈,曾评价他:“孟兼性鲠亮,不善为依阿人,有曲必面白之,虽惭沮羞绪不暇顾。”还特地规劝他:“鸷鸟之扬扬,不如威凤之雝雝;狻猊之强强,不如祥麟之容容;刑法之堂堂,不如德化之雍雍。人不务德则已,苟有德焉,又何憸壬之不革行哉!憸壬革行,正气之复,正道之行也。孟兼盍于此而留意哉!”(《送部使者张君之官山西宪府序》)宋先生委婉地告诫他,锋芒不要太露,要注重以德服人。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他认为张孟兼的死和他心高气傲的个性有关。“孟兼中实,无憸贼之心,只以尚气好高人,以故为人所陷。才能者,人所欲得也,苟无谦逊以奉之,而挟以骄人,其为身害奚怪哉!孟兼之才,使能克己下人,虽不幸,未必死。而欲尊大其势,而眇略它人,谬矣!法虽过严,其底于此酷,厥有自哉!”

  行文至此,我似乎明白了朱元璋初见张孟兼时的评价“骨相薄”的含义了。相由心生,孟兼身上更多的是文人的清高和傲气,而这种性格特点同仕宦所需的通达权变和八面玲珑是格格不入的,甚至直接导致了他过早地横遭迫害!

  但是,张孟兼的死真的如方孝孺所说是因为意气用事、不知克制礼让的缘故吗?我的看法是,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对。嘉靖年间著名学者王世贞对于明初文人名士的最终归宿有一段论述:“当是时,诗名家者,无过刘诚意伯温、高太史季迪(高启)、袁侍御可师(袁凯)。刘虽以筹策佐命,然为谗邪所间,主恩几不终,又中胡惟庸之毒以死。高太史辞迁命归,教授诸生,以草魏守观《上梁文》腰斩。袁可师为御史,以解懿文太子忤旨,伪为风癫,备极艰苦,数年而后得老死。文名家者,无过宋学士景濂、王待制子充。景濂致仕后,以孙慎诖误,一子一孙大辟,流窜蜀道而死。子充出使云南,为元孽所杀,归骨无地。呜呼!士生于斯,亦不幸哉!”(大意是,明朝初年的诗文名家刘基、高启、袁凯、宋濂、王祎都没有善终。)而评价孟兼“只以尚气高人”“不能克己下人”的方孝孺,在24年之后(公元1402年)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株十族”,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封建专制时代,君王的态度决定了臣子的命运:可以让你平步青云,亦可以让你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与其说张孟兼之死是性格的悲剧,倒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文人的宿命,是时代的悲剧!

  张孟兼学问渊博,才华横溢,著有《白石山房文稿》,文稿取名白石山房,《光绪浦江县志》卷五记载:“张孟兼先生,见白石耸峻,以寓比德于玉之意,因自嘲曰白莹无瑕,韫玉山辉,士贞淑德,有光庭开,遂匾其居为白石山房。”他的白石山房文稿二集七卷序跋系刘基、宋濂所作,可见才名之高,但因为孟兼获罪被戮,稿本被焚,诗文大多散佚,成为千古憾事。清《四库全书》辑有两卷,四库馆臣评价:“今虽不睹其全集,而即二卷以观,其诗文温雅清丽,具有体裁,而龙骧虎步之气,亦隐然不可遏抑。接迹二人(宋濂、刘基),良足骖驾。基虽一时之论,即以为定评可矣。”

  其堂弟张拱宸、同辈张思温,俱曾在白石山房就学,也都曾为出仕为官,前者曾担任广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后者先后任广西左州知州、山东德州知州等职。两人都为官清正,政绩斐然。

  鉴于张孟兼等人的贤德与功业,凡过下佛堂太常祠之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宋溪村不远处一个叫“上四房”的地方,以前有块下马石,提醒过路官员,下马以表敬仰。

  张孟兼的老家宋溪村边上有一条溪今称为巧溪,水面不宽,但溪水清澈晶莹,从浦江南山北麓发源,蜿蜒北流,汇入浦阳江,融入钱塘江,亘古如斯。乡贤的文士气度、精神风骨亦如这潺潺流水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本文作者:张方镇)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