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从浦江县城向东12公里就到“江南第一家”所在地郑宅镇,青山村落宅院,小桥流水人家,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交相辉映,构成独特的古镇风貌。在古镇入口,九座牌坊巍然屹立,见证郑氏家族的前世今生。
第一座牌坊,就是“江南第一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家”是核心,是灵魂,是文化的具体承载。自北宋崇和元年(公元1118年)郑氏家族同居一处,一直到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历经几百年风雨没有分家,3000多人和睦相处,孝义之举终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钦赐“江南第一家”。这最高的荣耀激励族人继往开来。
第二座牌坊是“孝义门”。无论王朝更迭、时局纷争,郑氏家族始终忠孝廉洁,以孝义家风治理家务,处好邻里。孝义之举感动了历朝官民,孝义之事广为传颂。郑氏宅院也由“仁义里”改为“孝义门”。
蓝天白云下,踏着石板,迎着清风,依次缓缓穿过风格迥异的“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九世同居”牌坊,仿佛打开了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祥禽瑞兽,奇花异草,生活场景,生平功绩,那些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深藏着历史的点滴,每一个牌坊都有一个深远的故事;百姓建生祠,兄弟争死,三子救父,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份深厚的文化内涵。
再往里走,水声淙淙,但见白麟溪清澈见底,溪宽三四米,两岸小路鹅卵石青石板铺就,两岸民居粉墙黛瓦,桃柳倒映水中,春飞一吹真是花红柳绿。溪长6.2公里,横穿古镇,有十桥九闸方便百姓通行与洗涤。立有白麟溪碑,为元朝右丞相脱脱亲题,阳刻雕法,字形外凸,苍劲有力。
再往上走,可见碑亭,内有一口方井“孝感泉”。《宋史·孝友传记》记载,同居始祖郑绮母患“风挛”疾,瘫痪在床,郑绮躬身侍奉,“抱持以就便溲30余载”,从未懈怠。一年大旱,溪流干涸,郑母想喝甘泉。郑绮遍寻各溪,无水可见。只得挖掘,但“挖数仞不得泉”。郑绮跪在溪边号啕大哭三昼夜,清冽之泉自膝下涌出。时人谓郑绮孝心感天动地,故命曰“孝感泉”。而正是他,在自感时日无多时,召子孙于郑家祠堂,滴血共誓:“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一声临终嘱托,开启了同居十五世的故事,树立了一个家族文化的典范。
信步前走,就到了郑氏宗祠,上书“江南第一家”,两边有联“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宗祠坐东朝西,共分5进64间,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整个建筑古朴厚重,恢弘大气,整洁有度,香樟木合着历史的文化气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明皇帝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范仲淹、朱熹、方孝孺等历代文人名士留下的众多匾额、楹联诉说着家族的历史;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现存9棵,依然吐翠。在第二进“和义厅”,墙两边立有168条家规。以“有序”和“师俭”为核心,由元末大儒宋濂整理归纳最终形成。《郑氏规范》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居家生活,如何为子做人做官,都作了具体的规范。如第88条家规:“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正是因为这传世家训《郑氏规范》的约束和规范,才有“173人出仕无人贪墨”的廉洁家风。现在,占地2208平方米的廉政教育基地展馆已经开馆,更多的精彩将呈现在大家面前。
除家族之义外,还有国家大义。祠堂外,“建文井”、“老佛社”等遗迹见证了郑氏族人冒着灭门之罪救建文帝于危难的大义。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读懂一个家,才能去爱“她”。走进这个“家”,仿佛听到穿透时空的训诫:报国为务,奉公勤政,不可一毫妄取于民……
千古家风,如白麟溪源远流长,奔流不息。(作者:钟旭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