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民国十八年的春天,就是一九二九年,浙中小邑浦江,一场透雨下得连人头发梢头都仿佛沾了水气,湿漉漉的。时值杭江铁路正处在即将开工的热火朝天之际,局势相对还算平稳,四面群山环抱的浦江县城,农历二五八的集市热闹如旧,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大西门外翻过陡峭桃岭的西乡人,几天一趟依旧来城里,背根竹木来换取钱粮,以赚取数天的安生日子。
“这天是不是漏了?”城西石马头村的张序模站在自家的屋檐下,不由得怪起这阴雨绵绵的老天爷来。以前站在家门口,看到桃岭西边山里那些父老乡亲,一头大汗、浑身疲惫地背着、挑着自家出产的毛竹、树木及山货,或者从县城挑着、背着粮食或生活用品,从自己门前缓慢走过,心里就替这些山里乡亲们感到痛惜。自古华山一条道,从城里大西门出城,去山里西乡廿四都石宅只有翻越桃岭一条道,除此之外的杭口岭比之桃岭,更加峻峭难走不说,路程还绕了一个大圈。这几天的连绵阴雨,这些从门前走过的山里客,有的浑身上下全是泥水,有的甚至鼻青眼肿,一问,才知桃岭泥泞难走,十人倒有八九人,上下桃岭都被滑到摔跤,还有的滚到山下爬不起身的。
张序模坐不住了,这个平时在村里修桥补路、乐善好施还在村里出资办了一所学校的石马人,心里下了决心,去桃岭实地看一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办法,帮山里的父老乡亲一把。他不顾老天依然下着大雨,撑一把金黄色的油纸伞,一头走进雨中,向着七八里路外的桃岭脚走去。
和张序模一样望着雨帘叹息的不止他一人,桃岭脚村的楼凤起也站在自家门口,咒骂这可恶的老天好几天了。他比张序模更清楚,村后这条千年古道,自从这桃岭山前山后有了人烟后,就有了这条把县城和山里西乡廿四都石宅数十个村子连系起来的官道。后来还渐渐延伸,这条从县城西来的官道,翻过桃岭,串联起西乡数十个村落,继续西去,一直延伸到桐庐、严州,从严州府上船,可以直达省府杭州,成为浦江小邑到省府杭州的另一条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古道,都是民间热心人士,筹钱募捐,招集民工修缮的。近年来,由于战乱动荡不休,百姓连自家生活都担惊受怕,那里有心思来顾及公益事宜,这桃岭多年失修,原先的石板路早已破败不堪,整条路已经疮痍满目,狼藉一片。天晴还好,遇上雨雪天,踩一脚滑半脚,有时候甚至滑到路下山林间,被树枝杂柴划个鲜血淋漓。可是真要着手去修缮好整条桃岭,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楼凤起每每想到这里,不敢想下去了。
雨还在下个不停,山上下来一个个被摔得一身泥泞的西乡人,还在村前断断续续走着,楼凤起望着老天只有无奈的摇头。突然,他看到一个高高擎着一把黄雨伞的人,慢慢穿过村子,来到了村后桃岭脚。看着有点熟悉的身影,楼凤起心里一喜,这不是石马头的张序模吗?都说他一向乐善好施,这下雨天突然出现桃岭脚,莫非……
楼凤起觉得应该去碰碰运气,即使他到了这里,不是为桃岭来的,把自己的心思和他说说也好啊!他赶忙从门后拿出竹笠,披上蓑衣,冒雨追了上去。
一见面,两颗热心公益的心顿时碰撞出了相同的炽热火花。这一场让人厌烦的连日阴雨,使一棵生长于民国民间的公益之苗,就在雨丝飞濛中,在张宇模和楼凤起等的短暂话语中,萌芽、生根并发芽、茁壮成长了。
在张宇模等的发起和召集下,加上桃岭脚的楼凤起、石狮头村的张三星及程家的张咸林等,一个决心彻底修缮桃岭古道体现善心德举的小组成立了。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诚如在后来的《陶然亭茶路会碑记》中所述,“诸善士助产输金,不遗余力……”大家纷纷用行动来表示自己的善举。采石的采石,捞沙的捞沙,缺石的补上青石板,路中间只有一块青石板的路段,青石两边砌满鹅卵石,……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几个月,整条桃岭焕然一新,从岭东的桃岭脚到岭西的中村,再也没有一处泥巴路,或青石台阶,或青石板居中,石板两边砌就整齐的石子路,遇上雨雪天,上下桃岭,再也不用担心路滑难走。走在桃岭古道上,古木森郁,雀鸟和鸣,杂树生花,野果溢香,昔日危途难行,顿时变得如在山阴道上,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众所周知,这条路还是西乡通向桐庐、杭州的古道,这些热心人士还在岭东修筑了一个亭子,考虑到翻越桃岭的过往客商可能会遇上的困难,亭内特意准备了走夜路的灯笼蜡烛,登山爬岭方便的草鞋,还专门辟出一个小房间,准备好床铺被褥,让过路人万一错过宿头可以在亭里休息一晚。
当年农历十月廿三,所有修路发起者“凡四十七人”,齐聚亭中,以茶代酒,总结桃岭修缮以及商量其他积善行德事宜,再次商量在此亭中进行施茶等义举。并从此立下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廿三,在“陶然亭”以茶代酒进行聚会,商量新一年施茶修路等义举之事宜,名其为“陶然亭茶路会”,整个义举后来被勒石立碑于亭中。当时有一个人专门捐出自家的一丘田,其收成作为施茶资费。约定每年农历四月下半月到九月半这五个月,供过路客免费饮用。施茶修路,筑亭休憩,这些都是给“行者便、息者便、渴者便”,感觉此举真是“恨事而成快事者……一乡之优点,一乡之快事乎?”所以此茶亭也得以命名“陶然亭”,其实也正是说出了修缮桃岭古道和过往桃岭古道所有人的心意。这份善心德举让这数十发起人付出钱物及心力难以述说,可这些生活在山上山下乡村里的普通百姓,丝毫没有居功之意,反觉得这是一件快事开心事,显而见之,这些人的心胸和境界,确是非一般人可以望尘追之的。
从破败不堪到修缮一新,此后几十年的桃岭古道,一直承载着浦江县城通往西乡石宅以及桐庐、建德甚至杭州的重要通道作用。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县城翻越杭口岭的四七省道公路通车,部分出行的西乡石宅山里人,可以走到杭口坪坐上汽车,很轻松的直达县城。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汽车通往石宅深坞山村,除了极少数舍不得花钱坐车外,大多数人出行选择坐车了。桃岭古道渐渐人影稀少,施茶修路义举才告以停止,这条古道慢慢地被冷落、被荒芜起来,以至于二十多年后的新世纪,很少还有人记得这条历史悠久业已几近湮灭的千年古道了。
寂寞古驿道,山花开无主。就像一坛被密封数十年的窖藏老酒,千年桃岭古道,在静寂沉睡和默默无闻几十年后的2010年,被一个叫江东放的文史爱好者,无意中揭开了坛盖,顿时馨香溢满周边。一身天然无雕饰的村姑一样的桃岭,由于质朴,由于原生态,让无数亲近桃岭的人眼晴发亮,恨不相识多年成深交。
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浦江地方文化发现、挖掘和收藏的江东放,祖祖辈辈也是桃岭西边数十个村落里其中一个叫派顶村的人。对于桃岭以及桃岭的一切,只是他父祖辈的经历和记忆,于他,从小离家在外就业,从来没有踏临过桃岭古道半步的他,桃岭或许只是一个传说。
他和几个朋友是为了桃岭脚村那个叫做“陶然亭”的破旧亭子里一块石碑赴约的,小山村里有这么一块石碑,究竟会记载一些什么东西,他想去实地看看。想来也不过是村里一些公德约束之类吧!
当江东放和朋友们擦干净石碑上的尘垢,一字一行看清楚那些尚能分辨的字时,一个个震惊了。原来这块称为“陶然亭茶路会碑记”的石碑上详尽记载了发生在民国十八年修缮桃岭的事宜。抱着半信半疑的深情,他们敲开亭子隔壁住户的门。真是无巧不成书,隔壁人家正是当年修缮桃岭后,安排在“陶然亭”烧水 施茶人家的后人,这一下就算彻底揭开当年“茶路会”修路积善彰行德举的往事盖子了。
看着村后如龙一样屈曲向山上盘旋的桃岭古道,仰望松苞竹茂之间山岚流云掩藏下的千年古道。江东放和朋友们突然感觉,这荒废的何止是一条古道啊?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遗弃啊!想象当年张序模、楼风起等四十七人,贴钱贴力,召集四乡八村的父老乡亲,大家出钱出力,不仅修好破败的桃岭古道,又安排人手施茶济困,让惠及乡民的善行德举,一直延续下去。这不就是几千年来国人一直弘扬的济贫助困、乐善好施精神的最好诠释吗?江东放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对桃岭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桃岭,让更多的人来桃岭体会先人的足迹和高风亮节。
就在江东放等极力推荐桃岭,期望桃岭能够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之时,一件让人感动令人起敬的事,再次发生在桃岭所在的桃岭脚村。八位平均年龄超过六十的老年妇女,自发组织起来,带上干粮,上山修路了。她们不间断地花了数个月时间,用柴刀砍干净路两旁的杂树茅草,挖出被泥掩盖住的石板,填平已经丢失石板的路面等。前后几个月,让再次来到桃岭的江东放等呆住了。千年古道桃岭,已经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大家跟前,整条道路干净光洁,那里像是荒废几十年的山道,好像一直以来有人行走,从来没有断过来往客人。江东放等站在古道口,想到的是,近百年前那场民国的雨,那场几十个乡民发起的善行德举的雨,事隔这么长时间,竟然还有如此悠长的余风流韵,让这八位老年妇女没有一分报酬,心甘情愿奉献了几个月时间,为大家也为历史还原了这条千年古道。
走在秋天的桃岭古道,除了感念那场民国的雨带来的“茶路会”善举,更多的让我们在这古道上体会到一种别致的轻松和惬意。在磨砺得有些发亮的青石板上,闲庭信步,眼里看到两旁郁郁苍苍的各种树木,充满生机和活力,耳中听闻的是各种鸟儿虫儿的啼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对于一个整天生活在繁琐芜杂名利社会烟火生活中的人来说,无疑这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是平日里奢望已久的。
站在今天的位置,跳出桃岭再回首看桃岭,竟会产生一种新颖的感觉。桃岭不仅可以成为缅怀先人善行德举的活教材,桃岭,其实更可以成为现代人心灵释放的另类平台。任谁走在落叶满地、鸟鸣花香的古道,那份原生态的植被,那种古道幽思的禅味,相信每个人都会心怀归拢,一身轻松,自在惬意。再回顾走在民国那场雨中的张序模、楼风起等人,现代人对桃岭这样的定位,恐怕是他们做梦也始料不及的。(作者:徐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