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陈法松:神奇美丽的古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陈法松:神奇美丽的古村

转载 在线管家2016/01/08 09:12:2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陈法松 5066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中余乡五星村下毛洞口是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特别自然景观的古村。村前有一条清澈如镜的10多米宽的溪流,长满青藤的古老石拱桥横跨溪流,和水面上半圆的拱桥倒影连接成一个大大的圆圈。桥头那座古木林立的青山下,有两个相距不足30米的溶洞。在这两个溶洞中,曾发现200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银杏树矗立在它们旁边。现今,古桥、溶洞、古树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风光。

  双溶洞的遗迹

  这里到处分布着石灰岩,地下还蕴藏着石煤。自古以来,村民们以烧石灰为生。两大溶洞依山傍水,冬暖夏凉,村民劳作之隙,把这里当做谈天说地的好场所。

  2007年6月,村民们在洞中挖黄土时偶然发现一些大小不一的骨头,称其为“龙骨”,把它当做药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人赶赴现场,认定这种“龙骨”是第四纪动物化石(距今约200万年)。溶洞的“身价”真是太高了。

  原本溶洞口荒芜、狭窄,只容得下一个人走,洞高与洞宽都为4米,左洞壁上有石鼓和石钟,敲打一下各能发出鼓与钟不同的声响。越向里走越往下伸展,两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头,像牛,像鹿,像狮,像鸡……观其形,有的好像在饮水,有的好像在仰头呼叫,还有的好像在奔跑。借着手电的灯光,可清楚地看到洞顶的石壁上,倒挂着数不清的蝙蝠,一只紧挨着一只。白天,它们在这里休息,天黑时,它们飞出洞外捕食飞虫,为农民除害。

  今天,洞内已经满是积水,洞口早已封闭,洞内原始的堆积层遭受了人为破坏,只遗留了部分动物化石,让人十分惋惜。

  顽强不屈的千年银杏树

  在溶洞旁边的石岩上,矗立着一棵高大粗壮且枝叶茂盛的千年银杏树。它是守护村民的神树,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旁边还有四棵大小不一的银杏树,最小那棵也要一人合抱才能围过来。它们“五世同堂”,好像四个子孙依偎在母亲怀抱里一样。

  上世纪四十年代,相邻的诸暨县边村是个大村落,该村村民愿出白洋买走这棵银杏树,并支付了定金。住在树下的“七斤太太”得知消息后,带着自己的二十块白洋和定金,叫村民用轿子抬着她去了边村,保住了村里的神树。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有位商人看中了大树,想以9000元的天价买走,但村民们经过犹豫还是守住了它。1985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午后,天气突变,乌云滚滚。随着一声巨响,闪电把银杏树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被劈开的缝隙很宽,能伸进一只手,雪白的树干露了出来。村民们担心大树活不成了,可是几年后,大树的缝隙合拢了。每年照样长叶,开花结果,真是太神奇了。据说自古以来,每当银杏果成熟的季节,都会有成群成队的村民上树摘果子,不过,从来没有一人因树上摔下来而遭遇生命危险,真是一个奇迹。

  气魄雄伟的石拱桥

  清朝道光二十八年(距今约170年),村民们集粮筹款,设计和选择桥址,经过长时间的商榷,决定用石板造一座既牢固又壮观的石拱桥。

  造石拱桥要用数百块石板,这些石板都是村民们从青石山上打凿运过来的。那时候,没有机械化的采石工具,也没有运输石条的工具,村民们只能用一双双手,一边量尺寸一边画线条,用凿子和锤子一点点地凿,一锤锤地敲,再用肩扛,多人抬一块,一步步运。

  石拱桥分基础层和台阶层两层,修建的基础层用九块竖起来的石板并排列成一段,九块石板并排合起来就是桥的宽,这样依次排放,共用九排,连接起来就是整座桥的长度。台阶层就是铺在基础层上面的一级一级的台阶,桥的两头各有17个台阶,全桥34个台阶全铺在基础层上面。大桥的顶部是个长和宽都是四米的正方形平台,用正方体石板铺设而成,这个平台连接大桥两头最上一级台阶,就这样,一座拱形石拱桥建造而成了。

  石拱桥头有个亭子,整个亭子上圆下方,与桥同高。下方开有一窗,窗口上方写着“惜字亭”,左右各有对联,上联是“墨纸轻灰似蝶飞”,下联是“烟云波粼映虹影”。每逢春节换春联时,人们把旧春联送到亭子来烧掉。

  今天,你站在石拱桥上,可望见整个五星村,溪水碧绿如玉,千年银杏树参天耸立,溶洞则在桥头青山下,洞、树、桥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五星下毛洞口古村有着亿万年的溶洞、数万年的古生物化石、历经艰辛遭遇的千年古树和拥有170年历史的石拱桥,它们见证历史,历经沧桑,成为村民们心中绝无仅有的美景。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