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檀溪下宅驸马第渊源初探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檀溪下宅驸马第渊源初探

转载 在线管家2016/01/11 13:39:5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陈华汝 陈炳生 陈幸罗 3854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檀溪镇下宅村地处浦江县城北约30公里,这里群山起伏,风景旖旎,古朴的山村中还有一座典雅的古建筑——“驸马第”。驸马,是皇帝的女婿,驸马第也就是皇帝女婿的住宅。那么,地处偏僻的山村人怎么和皇室联姻的呢?说起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公元1126年,宋徽宗赵佶带康王赵构来南方休闲,行宫就设在杭州。这天,赵构到民间私访,来到浦江一个叫杨树角的地方,遇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俊美少年。少年名叫陈汝功,是浦江浦阳陈琐的孙子。陈琐当时在朝廷任宣议大夫之职,著作甚多,文章名满天下。康王当场出了两幅上联,陈汝功对答如流。折服于陈汝功的才华,康王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汝功考中甲级第四名,钦宗皇帝御赐金匾“文魁”,并拜为郡马。赵构登上皇位后,拜封汝功为驸马,御赐金匾“帝胄联姻”。汝功荣耀乡里,奉旨择檀峰山脚檀石下建筑驸马府邸,竣工之后,由杨树角村迁居檀石取村名为下宅。

  下宅村,宅后有檀峰山,俗称来龙山,谓之“青龙”。上首有檀石突兀,像狮首,俗称狮子头。下首有象鼻山,像象鼻探食。左象右狮,分立两旁,与青龙相守,默然融和,珠联璧合。

  驸马公有两子,长子一遇居前宅,幼子杲居后宅。两宅各有一厅,相邻而建。后宅厅于1943年被日寇焚毁,前宅厅至今尚存。“石板明堂王字厅,卐字阴沟九龙井”的宋式建筑,结构美观,堂皇壮丽。

  南宋嘉泰二年,下宅先祖在后宅厅前,上下首台门屋内凿井各一,名曰“龙眼井”。井深丈许,井水清澈,夏天饮之,清凉爽口,冬日饮之,甘甜可口。“龙眼”坐落村中,既是村民饮用水源,又是防范火灾的消防设施。前宅前方有一长方形池塘,以形而名“方塘”。后宅前有一正方形池塘,名“门口塘”。塘中皆种有荷花,夏日荷花盛放,芳香诱人,是村民憩息休闲之所。塘内种藕养鱼,年终捕鱼挖藕,为除夕晚餐锦上添花。

  村前下宅畈有水田300余亩,一条名曰“溪堘”的高坎从西向东横贯,将田畈一分为二,故有上畈下畈之称。高坎离地面丈余,阔约八尺,中间有一小溪,西边后山的泉水,流经小溪灌溉着畈中良田,最后汇入畈前的檀溪。村对面有一山叫官山,因状似笔架,又叫“笔架山”。另外,畈中央有一高出地面约三尺的旱地,其形正方,像一方墨砚,俗称“砚地”。

  传说在驸马府邸的宅后,檀石左边,早年建有“晒袍堂”一座,供驸马洗、晒、挂龙袍之用。府邸上首,有一名“七十田”的地方,是当时的驻马场,供武官座骑驻停和饮水、饲料之用,驻马场于2012年因建房而毁。下首有一塘名“下园塘”,塘中植有荷花,是公主龙船游玩憩息之所。塘现尚存,但已没有当年的风光了。

  村下首有一殿,名“花庵殿”,是过往客商休息之所,殿后有一山,山中有一条石陇堂,宽三尺,高丈许,向上延伸,望之不尽。村前官山,山岗上有巨石,面平似镜,约四平方尺,下有三块小石支撑,名“飞来石”,传说为吕洞宾、铁拐李下棋之处。

  宅前侯中公路穿村而过,南到中余、诸暨,北至浦江县城及富阳、桐庐,三府之地,交通便利。一条溪流(檀溪)绕下宅畈而过,俯视溪流,像银色腰带将驸马第围住,为山村增添景色。

  檀石下宅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据檀溪宗谱记载,驸马汝功为檀溪陈氏第五世祖,后裔繁衍,分布极广。现今檀溪、大畈等地的陈姓前宅派、后宅派、仓里派、下店派、姚坞派、马墓派、凤山派、廊下派、柯西派均系驸马汝功之后裔,故檀石下宅首推陈氏之旺族。驸马第下宅历代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无论是宋、元、明、清,还是近现代,其文人学士之众多,才学之渊博,业绩之辉煌,足以光耀家族之荣。自南宋以来,有智勇而开疆封土者,有才勇而仕的大员。较为知名的有淮南提举公陈一遇、浙江儒学副提举公陈公举、校勘公陈清等,更有“兄弟同科”、“父子忠宪”的佳话。兄弟同科是指兄孝廉公陈梦魁和弟孝谦公陈文昌,至元二年浙江乡试中举人。“父子忠宪”是指父太守公陈太佑洪武年间为国捐躯;子太守公陈彦道,尽忠报国,推心爱民,敕入宁国名宦祠,永享春秋二祭。还有第十一世荣四公为八品冠带,第十二世忠二公为知府,第十六世琼公于嘉靖甲寅年同侄陈九经上京奏免加粮,历代太学生、秀才等更是不胜枚举。民国时期有坚持抗战、功勋卓著的黄埔军校少将训育主任陈维藩,曾受到蒋介石嘉奖,亲书“德教垂型”金匾一块。解放后,有在国防工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陈愧堂,有在化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化工尖兵”陈杏松,有在医学电阻抗领域成绩显著的陈扶生等等。

  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下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座古老又美丽的村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往游览观光、追古抚今。(作者:陈华汝 陈炳生 陈幸罗)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