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一
想起一句诗“今天和其他日子相似:二十四小时,一点阳光,一点雨。”2016年元旦第二天和往年没有两样,“一点阳光,一点风。”却似乎又不太一样。
因为我站在了那里,在长满时间的光影中,在宋濂墓碑前。
宋先生,早想着有一天随着你的脚印慢慢地走,一路收集阳光、风雨与星云,盈满一篮的故事来给你下酒。
你和夫人的墓碑在你诞辰700周年时已修葺一新,就在你故居“青萝山房”几步之隔,俗称“泥沙坟头”。你夫人的墓地历经时光流转已面目皆非,几年前在义门郑氏宗亲会的倡导下,郑氏后裔捐资购回墓地,重新修葺。墓碑上是你的诗句,“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魂兮归来,青萝是你的故里。
二
你的故居已倾圯、荒芜,完全隐没在荒荆野草里,只能叫遗址,但遗址仍是“址”,固化的“记忆遗骸”,时间碎片垒于其上,在那里停留的阳光犹如一个时光的金色湖泊。
也不全塌陷,还有一堵墙,与时间傲然对峙。墙旁有一株挺直的柏树,树冠覆盖断墙,远看近看都很好。光秃秃的枝杈伸向天空,很旧很旧的风刮过,扬起很旧很旧的时光,恍如你的心跳,田野为之生动、柔软,似乎你在隐退,要退入一种更为平和的强大中去。
此时,遗址旁边的田间有两位老农锄土整垄之余正坐着抽烟小憩,神情怡然。他们应该是郑氏后人。从他们往上回溯,也许能找到他们的先祖和先生的交集,他们聆听过你的授课,你的书声,瞻仰过你的风采。
听说你是美男子,长相丰伟,美须髯。
你教他们伦理道德,忠孝廉义,不负你望,郑氏家族人员经360载十五世不分家而天下闻名,173位出仕者无一贪渎更成为当下廉政教育楷模。郑义门下人影憧憧,却井然秩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多么美好端正而又壮阔的人伦世界和世俗空间。隔着千年时空,依旧有空谷传音:男子一句“天不可欺”,女子一句“子不可纵”,儿童一句“书不可抛”。
我在明人笔记中读到过一则故事,南京学子聚会,原本谈笑戏谑很随意,但只要听到浦江郑氏子弟的脚步声,满座顿时肃然危坐。
这么多年过去了,“江南第一家”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山闹了又复静,水浑了又再清,人们也许不再记得你的模样了,可总有一些痴情的人,将你的故事,一代代口口相传。
我开始重温你的《送东阳马生序》,已经泛黄的字迹,掀开那段遥远的往事。
东阳马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是你留下的秘密,你把钥匙扔在玄鹿山的青崖下。姓马的何其多,这位马君因你而传世,就像为了请李白去喝酒虚构了一片桃花而垂名的汪伦。
三
对了,东阳的马生一定是走五路岭来拜谒你的吧。
走在这条古驿道上的,除了马生,也许还有张生陈生,虞集、柳贯、吴莱等硕儒自不必说了。
但走得最多的定然是你。
25岁你在东明开课讲经,长达24年。1350年你携家迁居青萝,在白麟溪旁开始“韬光养晦、明德修身、履道亲仁”的生涯,而郑氏义门也从此有了一位“毓秀培英、陶模铸范、辅佐同居”的良师。后面的玄鹿山是你常去的地方,那里遍布你的足迹,石上青苔历历,仁爱的山,因你多了一重气质。
很多时候,你走在这条古道上,去百里外的先达执经叩问。
五路岭虽然不高,如果下雪,很难走。大寒,孤旅,野店,投宿,这是被你文字定格的冒雪访师细节。
这会儿阳光正好,没有雪深泥滑。踩在窸窣枯叶声里,耳旁响起你的话: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这条古道是浦江境内最早的驿道,建县就有,和丰安两个字一样老,连接太阳岭古道,通往旧金华府。古道那边有一个前明所建的寺,叫凌云寺,古时建有驿站、官厅,名五路岭铺。配有铺司一名、铺兵二名。五里一亭,十里一铺,是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又是郡院两试应试者和官员过往必憩之所。
时间用风吹日晒雨淋侵蚀剥离着一切,然而,时间于五路岭,已是一个虚词,它并不代表什么。漫山叠翠,山意溟濛,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山体植被,而五路岭最能表达。溪淙处多有菖蒲,就是《诗经》里的“彼泽之坡,有蒲与荷”。这种傍水而生的植物很挑水质,经冬不凋,就像是古书堆里走出来的你。
四
隐约听见官道上马项铃清亮细碎的声音。
你施施然从五路岭出发,在山顶吸一口山风,袭一身山气,你要北上干事业去了。这一年你50岁了,比谢安出山还晚十年。
早年就有人推荐你到元朝政府任翰林编修,你认为元末大乱将起,是“邦无道”,于是“固辞不就”。当朱元璋定鼎金陵时,你认为大乱完结,真命天子降生,是时候出山了。当朱元璋派人持聘书和礼金前来请你为官时,你欣然受命。
你以为遇到了明君。
你成为朱元璋的“开国文臣之首”。又奉旨授皇太子经,成为太子朱标的老师。当时朝廷祭祀、诏谕、封赐文章大多由你执笔。
你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在你的教导下,太子和他父亲完全不同,为人宽厚仁慈,甚有明君之状。
明人方尧治用“敛足莫向长安走,犹有向人苦低首”之句劝文人切莫做官求仕。朱元璋虽然信任你,却只拿你当文人,并不承认大儒,直到退休,你也只是五品翰林学士。幸好先生端庄持重,自有一种静气,无论在朝还是在野,总是文人气多过政客气,不卷入政治斗争,也不会像魏晋方士佯狂放荡来反抗世俗,至死还是一副老夫子像。
你在自己屋内挂上“温树”两字横幅自勉。意在要学温室里的树,在朝廷少说话,多做事。皇帝搞监视,然后测试你,你据实回答无甚偏差。皇帝又问大臣们的好坏,你只举那些好的大臣说,这就是有名的《宋濂尝与客饮》。
金庸在《射雕后记》里说你为人忠直有气节,决不拍朱元璋的马屁,做人的品格是很高的。大隐隐于朝,正是靠着没有瑕疵的人品,远离是非,老老实实甚至战战兢兢的方式,“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才终得全身而退致仕回乡。
五
五路岭迎你回到青萝,你以为可以安享天年了。
不料,因孙子宋慎卷入胡惟庸案,被朱元璋逼入死地。夫人亡故时你悲吟“泪尽愁未尽,燕归人未归。遥知君念妾,似妾忆君时”——这回是你自己燕归人未归了。
最后一次踏上五路岭了,你怅然回望身后的青萝山白麟溪,自知这一去难回,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虽经马皇后求情你才幸免于死,赦令流放茂州,却终不敌山高路远颠沛流离,中途卒于夔门,葬在夔州西莲花峰下。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春怜惜你的遭遇,将你的墓移到成都。
一代大儒,消失在远隔故乡几千里的巴山蜀水。
青萝山的墓只是你的衣冠冢。
你渴慕古代隐逸,向往啸傲林泉,写了不少赞扬隐士生活的文章,如《竹溪逸民传》《抱瓮子传》。如果你不离开青萝山,一直做个旷达隐士,坐馆授徒,著书立说,或许有更多的文章传世。
如今,白麟溪复归清澈,青萝山依旧青黛。你手植的参天龙柏,柳贯、王锡爵等匾额楹联,明太祖、明惠帝题的“江南第一家”、“孝义家”、“孝友堂”,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等都保存完好。
时间之门洞开。交错、纠缠,属于你的,也属于我的。
你若归来,依然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当然,还有这千年不化的乡愁。(作者:西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