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浦江花桥前坞这幢民国老宅,真当有腔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浦江花桥前坞这幢民国老宅,真当有腔调

转载 在线管家2016/11/14 14:03:2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于超蓉 642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一处老宅,一段时光。
    在小浦,有不少有特色更有故事的老宅。
    比如花桥乡前坞村,有一幢保存完好、精致典雅的民国老宅,就不为很多浦江人所知。
    近日,记者专程前往,探访了这所老宅。

祖上树秀公是个木匠
他的设计“秒杀当下”
    老宅和村里别的房屋明显不同,白墙黛瓦马头墙,布局方正工整,结构精巧严谨。木窗木门上的精美雕花,着实有腔调。
    推开厚重的大门进入老宅,一幢五间六居头映入眼帘。正屋五间,两侧各三间,有宽敞的天井。整幢老宅为上下两层高的木式楼房,四面八方,每间相通,楼与楼间四角处设楼梯,使楼与楼相通,廊与廊相连。正屋、厢房、天井等,组成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院中一架光绪年间的风车,给这栋落寂的老宅添了些情致。
    “这幢五间六居头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盛仙花阿婆今年84岁,年少时读过《三字经》《女儿经》《大学》《中庸》,识得一些字,从18岁嫁到前坞村,她一直住在这幢老宅内,提起老宅,老人的话语中透着自豪感。
    老人住在厢房内。走进老人家中,记者看到屋里很整洁,左侧第一间为厨房,厨房内有一个长长的土灶头,第二间为客厅,客厅内悬挂着一则“牡丹富贵名天下,仙鹤长寿比南山”的对联,置放着一张四方桌,第三间有一部踩上去会嘎吱嘎吱响的木楼梯通往二楼。楼梯虽然快百岁高龄了,但依然结实。
    “这是非常典型的民国建筑。”见我们想了解老宅的故事,老人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她说近来有不少人来看这幢老宅,有的是纯玩纯赏,有的则是想了解这幢老宅的历史。现在,整幢老宅只住着她和另外一户人家,其他厢房已经人去屋空。
    “民国年间,我家祖上树秀公,设计并建造了这幢宅子。”盛仙花口中的树秀公,自幼便入家塾读书,长大之后,更是独自支撑门户,不仅是个木匠,还能替人开药方。当年造的这所宅子,周边也都有名气的。
一木一瓦来之不易
耗时5年建成老宅
    在一般人眼中,这样的老宅肯定是大户人家建造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说起这幢老宅,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盛仙花说,当年为建房子,树秀公他们勤劳耕作,勤俭持家,耗时5年才建成宅子。其中,建房的木材是黄家人从山上砍下、背下山的,有些大的木材则是几个人一起抬下山的。
    言谈间,老人从家中拿出一木制家谱。“我们的祖上黄家品生有2个儿子:树秀、树权。新辉、新曹,新进、新科,分别是树秀、树权的儿子。新辉、新曹、新进、新科,他们四人的妻子都是童养媳出生。”盛阿婆指着木制家谱介绍,这幢老宅是靠新辉、新曹、新进、新科4人种靛青以及4位小脚婆婆日夜打草鞋赚来的钱建造的。
    据老人介绍,为修此宅,黄树秀专程设计了图纸,邀请东阳的师傅按图施工,怎么放线、哪里开榫,都凭师傅们的经验算出来,做工精细,用料也极为讲究。
    之后,盛仙花带记者在整幢老宅转了一圈。“屋顶的瓦片是大家当年从附近的窑子里烧出来的,砌筑用的石料是从花桥马宅等地一块块抬来的,建房用的木材堆放起来有两层楼那么高。”至于那么多的木材为何贮藏多年不烂,老人说至今是个谜,无人知晓树秀公当年是怎么贮藏木材的。“你看,整幢宅子里找不到半块砖,全都是整块砖,也没有一个铁钉。楼上的木板可单独拆卸。在设计和建造上,树秀公一点也不浪费砖瓦和木材。”
    盛仙花还向记者透露,当年的黄家可谓是小型的“郑义门”。“当时,家中由树秀公掌管家财。从建好房子,直到分家,黄氏家族二十多口人同居共食达32年。”
有事一起商量解决
堂兄妹间感情深厚
    打从出生开始,盛仙花的女儿、儿子便同堂兄妹们一起居住在老宅内,“他们是居住在这里的第4代人,当年,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玩,感情非常深厚。”坐在自家门前,盛仙花回忆万千,那时,一到傍晚,各家各户洗菜、烧饭,炊烟袅袅,很温馨。每到腊月年关,大院异常热闹:家家杀猪宰鸭,户户扫尘擦窗,放鞭炮,贴春联,和和美美,红火亮堂,喜庆吉祥。
    后来,儿孙们长大了,为了求学、工作,慢慢搬了出去,但大家仍然时常走动,有事情一起商量,感情像亲兄妹一样。
    现在,一年到头,让盛仙花感觉最开心的日子,便是逢年过节了,儿孙们全都回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家常,就像回到了几十年前。“儿孙回老家看看,也好有个念想,不至于忘了祖辈的情谊。”
    在老宅的天井里,记者看到还建有两个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草,有牡丹、兰花等,这些花草,都是盛仙花的心爱之物。“左边这个用瓦片砌成的花坛,也上了岁数了,快100年了。”
    老人说,和花坛里的花花草草一样,老宅留给她的的记忆太多了,这些记忆异常厚重。六十多年来,她从没有想过离开这座老宅,因为这里是她的家。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