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浦江黄宅魏村魏有丰巧手塑造“牛拉糖车故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浦江黄宅魏村魏有丰巧手塑造“牛拉糖车故事”

转载 在线管家2016/12/04 20:19:4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何航 373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今年五十多岁的魏有丰是黄宅镇魏村有名的扎灯师傅,其娴熟精美的扎灯技术惊艳了无数村民。最近,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魏有丰在黄宅镇彭村的广场上制作了一组“牛拉糖车”塑像,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景观。



老手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设计图纸、造型、用竹篾扎骨架、糊纸、装饰外围……每年春节期间,魏有丰都忙着为邻里乡亲们扎灯。“从小,我就看着长辈们扎灯、舞灯,耳濡目染中,也学会了这门老手艺,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只要身体没问题,我会一直做下去。”魏有丰感慨地说。当他摊开双手时,记者发现他的手指粗糙且发黑,指尖明显有烧伤和割伤的痕迹。

令扎灯技术高超的魏有丰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他竟能制作钢筋水泥雕塑。这一切,要从黄宅镇彭村创建“十佳美丽村”说起。

彭村是我县有名的“甘蔗村”,村民大都以种植甘蔗、榨糖贩卖为生。在没有进入“机械化时代”之前,彭村人用“牛拉糖车”的形式将糖梗榨成汁,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糖农采用机械化榨糖,“牛拉糖车”成为遥远的记忆。

今年下半年,为创建“十佳美丽村”,彭村打算将“牛拉糖车”这一场景呈现在村民面前。

怎么重现?面对这一问题,镇村干部经过四处走访、讨论后,决定请一位老师傅制作一组塑像。随后,镇村干部前往拥有义红果蔗、正红富硒葡萄等一系列省级名牌的义乌佛堂镇,参观、学习他们的场景布置。回来后,镇村干部决定用钢筋水泥塑像来重现“牛拉糖车”的榨糖场景。

请谁来重现?首先,这位重现者一定要了解“牛拉糖车”的历史。其次,他必须是位技术过硬的老师傅。经过多番探讨,邻近村的魏有丰成为最中意的人选。但魏有丰平时有自己的工作要忙,镇村干部怕他没有时间制作雕塑。可喜的是,得知消息后的魏有丰欣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一直以来,我都是用竹篾扎灯的,从未尝试过用钢筋水泥制作塑像,能为兄弟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我感到十分荣幸。”魏有丰说,白天上班没时间,下班回来后,他全力以赴地制作。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逼真,他特地跑到义乌佛堂博物馆参观古时的木糖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彭村古时习俗进行设计、制作。

连续一个月加班制作出成果

一个小小的工作台上,挂着卡尺、剪刀、钳子、扳手、电钻等各式各样的工具……在魏有丰家里,记者看到了“牛拉糖车”塑像的生产车间。

“传统的花灯制作先用竹篾扎成骨架,考验的是匠人的刀功,但像‘牛拉糖车’这种大型的室外塑像,得用钢筋、铁丝、水泥、油漆等。”魏有丰介绍说,用钢筋、水泥浇灌的塑形造型效果比竹篾更牢固,可以防范风雨。

因为钢筋没有竹篾那么柔软,可以随意地调整造型,为此,在扎制等工序上,要非常小心。不过,在制作过程中,钢筋还是不可避免地蹭破了魏有丰的手指。即便如此,也没有减缓魏有丰赶进度、出成品的步伐,每天晚上,他仍然在灯下赶工制作。

“制作整个造型,要注意每部分的比例。”魏有丰介绍说,头、身体、手、脚等部分都有自己的尺寸,如果一个部位没有制作好,整个塑像的美感便破坏了,为此,制作时需要格外静心、细心。

在魏有丰马不停蹄地赶工下,一个月后,“牛拉糖车”的塑像呈现在了彭村的广场上。远远望去,只见一架糖车上有两个滚筒,一根长长的杠杆连着一头牛,一个人坐在中间,他的脚下堆满甘蔗,人物神态逼真,整组塑像真实还原了旧时榨糖的情景,勾起了村民许多美好的回忆。

近段时间,不少邻近村民都带着孩子来参观“牛拉糖车”这一塑像。“你看,糖蔗就是从两个木滚筒的间隙插进去,随着滚筒的不断转动,糖水沿着水槽流入糖缸。”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抱着孙子,站在塑像旁向村民们介绍说,随着时代发展,机械化榨糖的普及,“牛拉糖车”成为劳动岁月里的一抹美好记忆。如今村里又重现他们幼时的生产场景,让人回味无穷。

见村民们如此喜爱“牛拉糖车”这一雕像,魏有丰开怀不已,“能为美丽乡村事业出一份力,是我们这些老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幸。”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