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浦江虽为一浙中小县,但地理环境十分独特且优越。四面环山,中间一片富饶的盆地,县域内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北有仙华山高高耸立,恰如一道天然屏障;中有浦阳江横亘东西,又似一条玉带环绕。诚如宋濂所说:“浦阳仙华为屏,大江为带,中横亘数十里,而山盘纡周遭若城,洵天地间秀杰之区也。”正因如此,从古至今,名人贤士、名门望族多有从异地他乡乔迁于此定居者。“高智远略之士,多由他郡徙居之,若大羽之乔林,巨鳞之沧海。其间有龙溪张氏……麟溪郑氏,合溪黄氏,深溪王氏,左溪于氏,褭溪吴氏,各相规以道德,相敦以孝弟,相勉以诗书……”(宋濂《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
在仙华山南三公里处,聚居着几个方姓村落,这里的村民跟宋元时期的诗人方凤颇有渊源。方凤(1240-1321),字韶卿,又字景山,号岩南。方凤远祖玄英处士方干是唐朝诗人,原是睦州青溪(今淳安)人,后居桐江白云源(今桐庐芦茨乡)。北宋初年,方凤十一世祖景傅公因爱浦江山川之灵秀,迁居仙华山下登高口村,后再迁至后郑村(今方宅村)。
方凤的祖辈中曾出过两名尚书,他们是八世祖方资(字逢源)及七世祖扬远(字遐举)父子。其六世祖官至秘书阁少监,五世祖为进士。祖父云昉曾任本县学录,父汉达任中书舍人。方凤就出身在这样一个“簪缨蝉联不绝”的仕宦家庭中,自幼受到诗书礼仪等儒家正统文化的严格熏陶。方凤门人柳贯在《浦阳仙华方氏宗谱序》中说:“(方氏)代有闻人,多以清节素风传家,堪为后起者师。”
方凤才能卓异,常到都城临安游学,结交海内外知名人士。当时的将作监丞(掌管宫室建筑及器皿制作的官员)方洪很欣赏他的文才,以同宗子弟的身份让他参与国子监的考试,如通过可推荐至礼部任职,但不知何故,方凤并没有通过考试。閤门舍人王斌赏识他的才学,把他请到家里为两个儿子传道授业,方凤就暂时寓居在王斌家中。王斌与当朝丞相陈宜中是表亲,关系非常亲近。当时,南宋王朝长期偏安一隅,歌舞升平,苟且偷安,到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春,建康(南京)、镇江、常州等城池已相继降元,风声鹤唳之中,临安朝官纷纷外逃。方凤利用王斌与丞相陈宜中的关系,多次向丞相进言,希望他劝谏皇帝奋力抗元,以免家国遭受覆灭之灾。其《上陈丞相书》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包括御江、分閫、守战三策,共八百余言。但因诸多原因,方凤的进言并没有被采纳,陈宜中欣赏其才华,奏请皇上授予他广西容州文学一职,但不久南宋政权就被元军所灭,到容州赴任之事就此搁浅。
由于长期受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方凤同历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精神,期望通过从政、参政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政权更迭,“钱塘自古繁华”的都城已被元军占领,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轰然倒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方凤一家几代赖以荣华富贵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于是,他怀着一种悲愤与沉痛的心情回到故乡浦阳,在三十七岁那年,受聘担任吴溪(今前吴乡)吴氏的私塾教师。从此,浦阳方、吴两大家族开始走向融合。
吴氏家族世居浦阳县城西侧,素以重视文化教育而闻名,知书达礼而识大义者代不乏人。南宋时曾担任义乌县令的吴渭,在宋亡后隐居吴溪不仕。吴氏家族雅好慷慨,乐于接纳落魄之士。方凤就是在吴渭的邀请之下来到吴溪的。随方凤一同前来的还有福建的谢翱(文天祥门客)、永康的吴思齐(陈亮外曾孙),三人均心怀故国,志趣相投,已结成生死之交。他们“每卧起食饮,相与语,意不能平,未尝不抚膺流涕也”(方凤《谢君皋羽行状》)。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志节之士纷纷汇集于吴溪,与方、谢、吴三先生砥砺唱和,晚生后辈都以能受到几位先生的教益为荣,一时间以吴溪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遗民诗人群。
仙华山在浦阳县城北十里,自然景观独特,成了这些遗民诗人寄托故国之思的精神家园。谢翱在《自岩麓寻泉至三石洞记》中说,他尝与方凤、吴思齐等“至(仙华)岩麓止十日”,时而“皆掬泉于泓,漱且憩”,时而咸“散发空翠,行且吟”,时而“各倚梯拂藓,题诗其上”,“逮暮犹沾沾忘归”。后世柳贯也说:“昔者吾乡先生方韶父隐(仙华)山东南,嗜诗好游,采撷奇秀,摅发芳华,是山之胜,几无佚厥美矣。”(《仙华山化城精舍记》)又传说仙华山是黄帝少女元修炼丹并升天之地,山上香火旺盛,表达着百姓对这位“帝胄”的无限怀念之情,但这留有圣迹的河山,现在竟沦落于异族之手,作为炎黄子孙的诗人,怎能不临风痛哭呢?方凤《游仙华山》就这样写道:“邈哉轩辕氏,问道由崆峒。龙髯一以远,千载悲遗弓。犹传少女灵,炼玉于焉宫。山林重帝胄,香火明民衷。我来重怀古,揽涕临西风。何当刺飞流,一洗磊块胸。”仙华山的草木、泉石、风月都成了他们抒发亡国之痛的载体。
如果说巍峨挺拔的仙华山是遗民诗人民族气节的象征,那么绵绵不绝的月泉则是他们人格力量的源泉。据《嘉靖浦江志略》载,“月泉在县西二里,……视月盈虚以为消长,自朔至望则增,自望至晦则亏,因名焉。”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吴渭、方凤、谢翱、吴思齐等志同道合的南宋遗民创办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于天下,短短三个月时间,共得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作者遍布浙、苏、闽、桂、赣各省,浦江一时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中心。
方凤生于宋元易朝之际,仕途经济的理想破灭了,这位世代食宋俸禄的故宋遗民,抱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清节,不愿屈志仕元,于是将满腹怫郁感慨以诗歌的形式进行宣泄,因此他的大多数诗作中,贯穿了一种对蒙元政权的坚决离弃和对故国河山的深深眷恋。如他在《述志》中云:“只因生在胡元世,岂将蓝缕换罗衣!”除了这种直抒胸臆的诗句之外,他的许多写景状物的作品也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如“裂石发悲啸,沿流引清斟”(《游宝掌山寺》),“与俗相追何日了,登高一啸洗秋悲”(《吴仲恭翠微楼九日落成和谢皋羽》),“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北山道中》)等。作为一名对故国念念不忘的诗人,他以“思亲”“怀故”“悲黍离”作为自己的创作主旨。
方凤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仅诗作就达三千余首,惜散佚严重。因家境艰难,方凤生前诗作未暇付印。又因他的诗作大多情辞激切,恐为元朝公卿所不容,所以即使在他逝世之后,他的儿子也不敢以其诗作轻易示人。直到至顺元年(1330)后,门人柳贯搜集筛选了他的380首诗作,分为九卷刻印成书。方凤授业的门生众多,其中吴莱、黄溍、柳贯等俱为闻名远近的大儒,而此三人对于明初的宋濂又都有师尊之谊。宋濂在《浦阳人物记》中评价说,“凤虽至老,但语及胜国事,必仰视霄汉,凄然泣下。故其诗亦危苦悲伤,其殆有得于甫者耶?”(方凤即使到了晚年,一提到前朝事,仍然仰天长叹,凄然泪下,所以他的诗歌大多危苦悲伤,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大概是继承了当年的诗圣杜甫啊!)
方宅村现存祖厅一座,名存雅堂,由方凤七世祖兵部尚书方扬远荣归祭祖所建,该建筑座北朝南,分门厅、中厅、后厅,三进三开间。中厅前檐西侧为存雅书院,三间两层砖木结构,据传系方凤所建,并在此著书设帐授业,柳贯、吴莱尊方凤为存雅先生即由此出。存雅堂自宋迄今,频经兵火之灾,后经方氏族人多次修葺,为名闻乡里的古厅堂,现为县级文物保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