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醉美檀溪最北端的大梓村,在那里访古寻幽,领略美景。沿壸源江顺流而下,车过潘周家,大梓村便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远处的三条特高压输电线,横亘整个荡江岭上空,宛如一组美妙的五线音符,弹奏着一曲现代与古老文明的交响乐章。
在荡江岭唐岭参禅边的空旷处,我们泊车步行,脚底下的这片热土,正是当年著名的荡江岭阻击战的遗圵,六十八年前,解放军渡江南下前夕,国民党残佘部队疯狂的对我金萧支 队后勤基地进行围剿,四月十五日凌晨,金萧支队参谋主任张志竣率领三大队七中队将士,在敌人必经之路的荡江岭设下埋伏,几小时后,国民党203师609团经桐庐引坑向南撤退,该团的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七中队将士以寡敌众,以弱胜强,一举歼敌17名,俘虏4名,缴获武器若干,为我县的解放战争史添上了浓彩的一笔。
绕过唐岭参禅,顺着石砌台阶拾级而上,我们登上了荡江岭顶端,站在新建的仿古亭阁中,只见两边耸立的山峰,植被苍翠,层峦叠嶂,处处充满着生机和野趣。
眼下一座有着现代气息的荡江岭公路大桥,一桥飞架壶源江,壮观的桥面上,不时有往来的车辆通过。不远处的荡江水电站,象一颗钻在深山峻岭中的明珠,正日夜不断的向电网输送着强大的电流,为人们提供动力,送去光明。隔空相望,江对岸的山野中有一条依稀可见的蜿蜒小道,那正是誉传中的荡江岭古道,传说是古代浦江西北山区客商往来杭嘉湖平原的必经之路,人称浦江西北部的古丝绸之路。
俯瞰岭下,壶源江这浦江西北部人民的母亲河,一泓清波荡漾的江水绕过荡江岭峡谷,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壶源江上最深的水域一一瓦窑潭,江水在完成了浦江境内的使命后,奔腾不息向桐庐进发,至富阳汇入富春江。
从荡江岭下来,我们踏上了早年建造在瓦窑潭上,公路与拦水灌溉两用的堤坝,虽然荡江岭公路大桥早己建成通车,但这堤坝至今仍然发挥着水利工程的作用,它直接受益着下游桐庐县引坑村民几百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走过堤坝,沿江边林木掩映的古道前行,小道两测浓荫蔽空,如入幽寂之境。慢步古道,蓦然进入眼帘的是镶嵌江边的一块巨型岩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这里造就了一个天然的码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荡江义渡北岸天然渡口。它任凭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江水冲刷,依然矗立江边,现代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筑与之相比都觉得逊色。这是个历经岁月,且传颂着许许多多美丽感人故事的渡口,善行义举的大梓人为荡江义渡成立的"船会"自清代一直延续至上世纪60年代。
沿独石旁依山而建,供南来北往路人休息的凉亭,名曰"独石亭",可惜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长年弃用失修,"独石亭"大部分已倒塌 ,只留下了半爿断墙残壁。
踩踏在独石亭的废墟上,散落在荒草之中的瓦砾和阳光下的断残石柱正昭示着独石亭的沧桑,我恍若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梦幻感。这倒塌的不只是一座亭,留着的也不只是一垛墙,任何现代漂亮的亭台楼阁都无法与之可比,这不正是我们远道而来的初衷吗?难怪人们都说:圆明园的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了。
独石亭,它承载着过去百年为往来荡江岭的人们避风挡雨的重任,不得而知曾经 有多少人在这里稍作休息后,再上荡江岭古道继续自己的回家之路,也为无数走水路的人在这里等待渡船摆渡过江提供了多少 方便。
驻足独石之上,凝望着涟漪荡漾的一江春水,顿觉自己正站在竹筏上,江水托着我任意行走,这山, 这水,这石,这亭竟是一幅绝妙的画卷。
江边几位垂钓者,手持鱼杆,正全身贯注地注视着江面的浮標,看到他们如此的专注,我们也不忍心再去打扰他们。
古道旁不知名的芳草野花,吸引着我们继续前行,峡谷中的荡江岭古道弯弯曲曲很是坎坷,脚底下斑驳的路石见证了古道当年的繁华。在这羊肠小道上,我们一路磕磕绊绊。转过一弯又一弯,前面的茶山上几位采茶农妇说说笑笑,脸上写满了笑裔。
行走在荡江岭古道上,放眼壸源江两岸,星星点点的农舍点缀其间,错落有致,在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更无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那袅袅炊烟和鸡啼狗吠声,她为这片宁静增添了暖暖的田居气息。是古老的壶源江水养育了这方人土,人们在这里乐守家业 ,栖息繁衍。
美丽的荡江岭,沧海桑田,历经娈迁,然而,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