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五个年代学生对堂头中学和“童老师”的记忆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五个年代学生对堂头中学和“童老师”的记忆

转载 在线管家2017/05/16 15:08:2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金华新闻网 作者:杨子平 冯拾松 11157 阅读 0 评论 68 点赞

编者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顶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基础性人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发展新农业的排头兵“铺天盖地”,农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才有人才保证。因此,我们既为培养“顶天立地”高精尖人才的名校大师点赞,更为像童克祖这样50多年坚守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农村教师、为像堂头中学这样40多年坚持为农村培养人才的农村中学喝彩。


在刚刚结束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浦江县郑宅镇堂头片14个行政村新当选或连任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全部毕业于“童老师”所在的堂头中学。郑宅镇党委书记张若来说,他们大多高票当选或连任,说明他们凭着“守纪律、肯吃苦、有本领、乐奉献、能干事”赢得了广大村民信任。

“童老师”,全名童克祖,1961年起到浦江堂头中心小学当教师。然后从堂头初中教到堂头中学。1984年起担任堂头中学校长。5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基础教育,既要重视造就“顶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更要大力培养“铺天盖地”的农村实用型人才。

堂头中学始建于1976年,40多年来,共有8656名学生从这所农村学校走向县外、省外、国外,更多的留在家乡,成为像村支书周家煌、蔡东锋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成为像农业企业主王艾、葡萄种植户王攀攀这样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对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本世纪00年代、10年代的毕业生或在校生来说,“童老师”“童校长”和堂头中学一直刻在他们的记忆里,更融入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1978届周家煌:规矩很重要

周家煌,横溪村人,1963年出生,1974年在处于堂头寺口殿的堂头初中上学。1978年毕业于堂头中学。他于2002—2008年任横溪村村委会委员,2008—2016年任村支委,连续两届的镇党代表,去年被评为浦江县优秀共产党员,今年新当选村支书。

说起当年上学时的情景,周家煌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教政治的童老师经常向同学们讲:“规矩很重要。”“做人要讲规矩。”

周家煌说,走向社会后,常会想起童老师所说的话,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要讲规矩。现在作为村支书,想要多为村民办实事,首先要有规矩意识,只有按规矩办事才能不坏事,才能办好事。

童克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人们的法制意识还不够强。于是,他在所上的政治课中,就给学生们多灌输一些规矩意识,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成为一个守规矩的人。

1984届王艾:劳动最美丽

王艾,三雅村人,1969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堂头中学。1997年她所创办的小养猪场,如今已成为浙江毛阳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科技企业、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王艾拥有浙江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金华市青年星火带头人协会副会长等头衔,获得金华市“双学双比”女能手、浦江县青年创业创新之星等称号,还是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劳动模范。

在堂头中学,当年每天下午的劳动课都是上山挑土、下溪挖沙、运砖背树。王艾说,虽然很苦很累,但听了与他们一起劳动的班主任童老师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就感觉不苦不累了。女生们还真感觉劳动中的自己“变漂亮了”。正是这样的经历,王艾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总是坚信: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创造美好未来。

童克祖说,当时,强化劳动观念、劳动锻炼既是建校的需要,也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当年的堂头属于贫困山区,拿不出钱来建校,只能靠着师生们自力更生,硬是在乱坟山上建起堂头中学。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

1991届蔡东锋:给我以信心

蔡东锋,寺后村人,1976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堂头中学。2013年起任村支书,今年换届得到连任。

说起堂头中学,蔡东锋感触最深的是童校长所说的“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蔡东锋说,读小学时学习不太用功,学习成绩不太好,上初中后有自卑感,没有自信心。而童校长的这句话给了他信心:只要努力学好本领,即使升不了学,也能成为人才,为建设家乡、服务乡亲出力。堂头中学毕业后,他办了企业证明了自己,当了村支书为村民办了实事。他说,在新任期内,他将更加尽心尽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使乡亲们更加幸福。

面对大量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升学压力很大的农村学生来说,信心、希望比黄金更珍贵。为此,童克祖自1984年担任堂头中学校长后,率先在全国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的办学宗旨,使大量农村学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主力军。像蔡东锋所在的村,现任村两委共有9位成员,全是堂头中学的毕业生。

2005届王攀攀:爱国爱家乡

王攀攀,地畈村人,1987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堂头中学。他从六七年前开始种植10多亩葡萄,每年每亩有一万三四千元收入。

王攀攀说,对堂头中学印象最深的是,受到了“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家乡是眼前的祖国,爱国从爱家乡开始;祖国是更大的家乡,爱家乡就要爱祖国。”

童老师言传身教,与学生一起大扫除,一起在学校花园里除草。爱祖国从爱校园开始。

童老师身体力行,带着学生去帮贫困户、军属插秧、割稻。爱家乡从爱家乡人开始。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深谋远虑、久久为功。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堂头中学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校外”活动,大力倡导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今年3月28日,堂头中学组织100多名学生,联合横溪、地畈、上新屋三个村的全体党员,对横溪到上新屋村1000余米河道进行地毯式保洁。随后,学生们在党员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公路两旁继续清理垃圾,直达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

培养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好像与王攀攀种葡萄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他深知:只有生态环境好———水质好、无污染,葡萄的品质才能好;只有人际关系好———诚信、友善,葡萄的销路才能好。

2017届郑南征:从小事做起

郑南征,石源村人,2001年出生,将于今年毕业,现为907班体育委员。

对郑南征来说,印象中的堂头中学“近在眼前”。他说,到了堂头中学,感受最深的是老师要我们“做好每一件小事”。在寝室,一起床就是先把被子叠方正。在教室,要把书本、作业本摆整齐。老师则一有机会就会为学生做好小事而点赞。有一次,他在寝室里拖地,童老师看到后说:“小事都能做得这样认真,说明你以后做任何事都会非常认真。认真做事,就会有成绩,就会有成就。”童老师的肯定,使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如今的农村学生视野宽了、眼界高了,有了更多的梦想、更大的理想,但也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此,学校重在教育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此制定了《堂头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学生做到15项行为规范:做好人,读好书,写好字,敬好礼,握好手,扫好地,管好班,用好钱,穿好衣,走好路,吃好饭,做好操,跑好步,睡好觉,上好课。

童克祖说,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教育重点,但堂头中学始终贯穿的红线是:爱祖国爱家乡,热爱劳动,做好每一件小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有的努力总会有收获。40多年的峥嵘岁月,堂头中学先后被评为“省农村示范中学”“省文明单位”“省先进学校”“全国劳技先进学校”“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

所有的努力总能得到赞赏。50多年的农村老师,童克祖先后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标兵、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十佳杰出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两届“春蚕奖”获得者……(作者:杨子平 冯拾松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