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浦江瓶山潘先生:一个纯粹的文人
转载
在线管家于 2017/08/14 16:50: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潘朝阳
335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潘德淐(1717—1782),字文如,号屏山,邑廪生,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岁贡,四十二年(1777)候选儒学训导,《光绪浦江县志稿·文苑》中有其人物小传。他出生于浦北潘周家的书香门第,其父潘起英为邑庠生、乡贡进士,其祖父潘调燮为拔贡,曾任嵊县(今嵊州市)儒学训导。师从本县名师王宇清,研究风雅,通经史,谙堪舆,晓律吕,尤精堪图之学。
清乾隆三年或四年,20岁刚出头的潘德淐参加县试,为当时的知县李从龙赏识,考取第一名。曾有星命家说他一生中不能获得科举功名。潘德淐愤然回答:“读书人贵在自勉!命运岂能决定一个人的学问?”他发愤学习。不久,他赴金华参加府试,知府“奇其文”,想以第一名录取他。可是有关系户行贿,让他退居第二名。
潘德淐通晓律吕。据清代周璠《瓶山潘先生传》载:潘德淐曾按朱熹高足蔡元定所著的《律吕新书》,把一个圆圈置于中间,使其旋转,里面标上五音,外环排列数十层,表达还宫的意思。恰逢考试以律吕发策,他探求本原,纤毫不差,考官称奇,想推荐他为第一名。
当年浦江北部山区的科考成绩不好,潘德淐放弃靠科举谋取功名的科举之路,留心史学,研究地理。他曾说过:“语言文字空谈耳,此吾辈实学也。”可见潘德淐是个崇尚实学的士人。
康熙至雍正两朝,朝廷积极组织大批学者编纂《明志》《一统志》《康熙字典》以及多种诗文选集,把士人的精力引导到研究、整理历史文献上去,形成了一种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新风气。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顶峰。为避牢狱之灾,士人们抱着经世致用的目的去研究学术。地理是最适宜于经世致用的实学,很多士人希望通过研究地理为统治阶级服务,为当世造福。
潘德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精于堪图之学。自唐虞至元明的都邑沿革分并,绘制成图,山脉水系,穷其源委,历历如掌上罗纹。马剑(今属诸暨市)戴殿江(戴殿泗兄)将齐召南《水道提纲》刻成28卷。齐召南《水道提纲》“号称精审。其书以巨川为纲,以所会众流为目。其源流分合,方隅曲折,统以今日水道为主,不屑屑附会于古义,而沿革同异,亦即互见于其间”。可惜时人难以卒读。潘德淐购买了一套,按照东西经度、北极出地高下纬度绘制出《全图》一幅,《两京十六省图》各一幅,《江河源委图》各一幅,西穷冈底斯,北接沙漠。书中提到的内容全部配有插图,图有内外两层,内一层稍溢邻境,然后覆盖薄纸,放大四至八倍大小按实际情况绘制,遇到经纬度则用小圆圈标示,绘制工作相当精细。
他独坐小阁,不接人事,寒暑不变,广泛搜集资料,专门摹经纬舆图,历时10年,终于将齐召南《水道提纲》分解为各种专题,绘制成图。图成送京城,乾隆帝校对之后,发现竟与康熙时绘制的《皇堪全览图》完全吻合,因非首创,不予出版。于是湮没无闻。同里的晚辈周璠在《瓶山潘先生传》文末不禁感叹道:“本朝多专门家,……先生居万山之中,方寸五岳,而藏书未备,不获上下议论于其间。惜哉!”
潘德淐文名远播,笔耕不辍,著有《堪图便览》《离骚集解》《读史闲评》《读诗闲评》《瓶山杂著》诸集,未刊。前四本书现已散佚,《瓶山杂著》的手稿现由浦江县博物馆收藏,誊抄了自撰的祝文(祭文)、人物传记、生活日记、小品文、自撰诗联等。所存诗文多为咏史、咏怀、赠答之作。
说起《瓶山杂著》,还有一段文坛佳话。1982年12月8日,因慕潘周家书香之名,张文德老师在文友陪同下,走进潘德淐故居,无意间于炭坛盖下发现一本破旧不堪的古书。拿起一看,竟是一本用小楷誊抄的手稿,书法师法王羲之,格调高、笔法精。翻阅之时,目光久久停留在书中《哭榜儿文》一文,捧读再三,不禁潸然泪下,连称:“清代文字狱盛行,但这些文章见情见性,好文章!好文章!”友人问他好在何处?张老师复述了文中情节。文友频频点头。后来,他用2元钱向潘德淐后人买下了此孤本。
此抄本中见情见性的诗文不少,再如《胞弟邑廪生沛如公记》,沛如为其三弟潘德溢的字。此文洋洋洒洒四五千字,详细记载潘德淐与三弟潘德溢互为师友,一起攻读五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以及三弟得病起因、多方延请名医但终不治而亡的诸多事件。潘德溢九次参加岁科均居前列,六次赴乡试落第,34岁那年因患风寒而英年早逝。潘德淐痛不欲生,哭泣着说:“薄海相知,惟子由,吾无与共学矣!”以苏轼自比,视三弟为子由,可见骨肉情深。文中对三弟有志于科举事业的勤学苦读、为人孝友与三弟得病的原因和病症的叙述尤为详尽,读之如晤其人。三弟病故使他心灰意冷,功名之心开始淡薄。
潘德淐曾外出坐馆做塾师。《绍鳣堂课例引》为其执教某私塾时的教学大纲,详细介绍读书、作文之法以及童子一日内的具体学习任务,对于今日研究语文教育和家庭教育者大有裨益。文中详尽记述了潘德淐在私塾中的具体课程和课程要求。
该书《零星书简》《杂学韵语》两部分中,潘德淐搜罗了不少自作诗文,虽篇幅不多,但都有研读的价值。以咏史、咏怀居多,赠答3首(篇)。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清朝以满族入主中华,统治者面对占多数的汉人实行了文化专制。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清朝的一套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已经形成,文字狱愈演愈烈,到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平均每年20余次。士人只好明哲保身,言行谨慎。咏古诗远离时事,能比较安全地避开当局的钳制。名为咏古,实为借古抒怀,表面上在评议古人古事,实际上以这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对时俗的看法。
从《咏史》《鸿鹄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了解到潘德淐熟读《史记》《东周列国志》等历代志书,熟知历代掌故,探究历朝兴衰治乱的规律。
吟诵《遇事偶感》为题的七律组诗5首和《自嘲》等多首绝句,可感触到潘德淐温馨的家庭生活、细腻的生活感悟以及淡泊的人生态度。
遇事偶感(其一)
旧安愚钝守无才,嫩学周旋去做媒。
志士铮铮甘腹悱,庸人碌碌苦唇开。
珠穿九曲功谁叙,蜜酿千房适自灾。
孰若虚窗闲袖手,粗诗脱稿酒盈杯。
自嘲
自昔曾多不顾家,战酣万蚁骎豪华。
英雄志短诚何事,儿女情长真不差。
蓬户妄思衣组绶,朱门偏喜卧烟霞。
尔曹且自勤耕耦,漫议乃翁志不奢。
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自称“自幼未尝学诗”的潘德淐在留心经史、朝稽夕考之余,却经常能“隐隐似有韵语”,作诗纪事抒怀,诗心不泯,性情真淳,难能可贵,真不失为一位纯正的文人。
纵观潘德淐的一生,他的前半生主要忙于攻读五经,奔波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但他与同时代的诸多士人不同,能主动放弃走读书入仕的死胡同,而崇尚实学,钻研文史,研究地理,著书立说,尤其是研究和普及《水道提纲》,殚精竭虑,十年磨一剑,让人景仰。(作者:潘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