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浦江地处我国东南丘陵地带,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县城,以前盛产一种桐油,它产自桐子树,将其果实压榨后得到一种澄清粘稠的液体,有防水防腐的功用。
据我父亲说,当年我县西部和北部许多山区都种植有桐子树,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成为山民们的财源,本地有谚:“千棕万桐,永世不穷。”意思是说,谁家若有千株棕榈树或万棵桐子树,子孙后代将永远受益。
山民们在种植桐子树之前,先把山中的杂木砍倒,挖掉树桩,把杂草和树叶烧成一层厚厚的灰烬,作为基肥,第一年种植一批玉米,由于土地肥沃,种植出来的玉米棒条条粗壮,玉米粒颗颗饱满。
翌年,开始种植桐子树,三年后就能结出果实。每到秋季,桐子树果实成熟之际,就是一年中最繁忙的采摘之时。桐子果实外形俏丽,采下后堆积在一起,让其外皮自然腐烂,一段时间后,里面裸露出黑色的桐籽,每颗果实里面约有四五粒桐籽。
把去皮后的桐籽晒干,再用工具打裂,里面白色的果仁富含油份,是榨油的好材料,用筛子筛去籽壳,留下果仁榨油。
榨油需要有专门的压榨工具,本地人称之为“麻车”,一些村庄的富户备有这种设备,如后陈、邵店、后江村、马墅和车门头等村都有,其设备主要有一个大碾子、一段中空的粗大树木,另外还有一根撞杆和一些楔块等配件。
大碾子用牛牵拉,先把果仁碾碎,再用稻草包成一个个油饼,放入中空的树木中,最后用悬吊着的撞杆不停地撞击楔块,随着楔块的不断打入,楔块对油饼产生挤压,桐油就从油饼中汩汩渗出,滴入到下面的木桶中。
这种土法榨油是一项既复杂又繁重的体力活,需要很多道工序,其中打撞杆是最耗体力的,榨油工赤膊上阵,喊着“嘿哟、嘿哟”的号子,动作整齐划一,号子声震数里。
当果仁被彻底榨干后,新换一批油饼继续压榨。乡村农闲时,榨油房中热火朝天,榨完桐油后,也兼榨其它一些植物油,如菜籽、棉籽和乌桕子等。
当时农村中有谚:“一日油,一头牛,一年到头不用愁。”在农耕时代,谁家若有一日所榨的油量和一头耕牛的话,农民生活就非常满足了,在“点灯靠油,耕田靠牛”的年代,这是老百姓最大的奢望。
桐油用途很广,新榨的桐油叫生桐油,主要用于医药和化工等行业。生桐油经炼制后称为熟桐油,可用于机器的保养,也可代替油漆等涂料,油制衣柜、桌椅等一些木器家具。
木桶、水车和箩筐等农具经桐油涂沫后,就能经久耐用。村民们自己动手,涮桐油前,先把各种器具洗净、晾干,再用油帚在器具上涂抹一薄层桐油,讲究者油二,晾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外销的桐油装在一种竹篓中,外面由竹篾编制,里面由数层油纸做衬,每篓约重25公斤,运输方便,通过浦阳江这条黄金水路,远销到全国各地。
本地市场上也有专售桐油的摊位,百姓购买时,用陶灌盛装,拿回家后可直接使用。一些种有少许桐子树的家庭,也可把采下的桐籽拿去兑换一点桐油。
桐籽壳是一种很耐烧的材料,冬天取暖时,把一小把桐籽壳烧成的炭放到火熜里,就可取暖大半天,非常实用。
那榨剩的油饼也不废弃,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百姓把它买回家,捣碎后直接施用到农田,也可先浸入人粪尿中,十天半月后,待其慢慢软化再施用,在那化肥奇缺的年代,桐籽饼是保证粮食丰收的一大法宝。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桐油已被其它工业油所替代,当年那成片的桐子树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黄祖焕/口述 黄贞祥/整理 摘自《乡愁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