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独立寒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旋浅水。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我从小就喜欢毛泽东主席诗词,因为毛泽东主席诗词在我心中有烂漫的意境,磅礡的大气,但在诸多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启示人生的《沁园春·长沙》。因为他为青年人立志报国树立了典范。
上中学的时候,我第一次聆读了这首诗,尽管我当时似懂非懂,但伟人的满腔热血、胸怀大志的激情深深感动了我,使我熟读后很快能背下来。诗词中对大自然的描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旋浅底……诗词中抒发那种革命家的豪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句子是何等酣畅淋漓。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它的精髓就在于始终牢记个人、家庭的命运与社会、国家、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伟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始终牢记心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伟人的思想指引下,那时我曾梦想:一有机会一定要到橘子洲头去“独立寒秋”领略伟人的气魄。
“莫道春行早,更有早来人”。今年春天,我终于迎来了机遇——作协前往橘子洲头采风,三月二十三日凌晨,当我们跨上湘江一桥。啊!湘江比我们想象的要宽阔得多,原来橘子洲浮卧在长沙市区湘江之中,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小江心岛。湘江有一千多米宽,橘子洲也有十来华里长。岛上还有环岛公路和公共汽车呢!当我到达时行人早已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橘子洲以麓山为邻,湘江为伴,风光美不胜收。我们边行边欣赏岛上的美丽风光。半小时左右,我们步行到了巨大的伟人塑像前:他端正的五官,浓密的头发,微锁的眉头,深邃的双目,挺直的鼻梁,坚毅而透气的脣廓,宽广的额头,目光注视着当年这片饱经忧患的大地……让我一下就感受到伟人的刚毅、俊朗、健硕,让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泽东那著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窗……
伟人的塑像是结合橘子洲的地质、水文、树木、植被、及湘江两岸的高山楼房,远近视角进行全方位的视角设计与分析而塑造。雕塑像为高32米,长八十三米、宽四十一米、基座三千五百平方米。伟人塑像面向东南,一方面光线需要,这样上午太阳在东边能看到,下午太阳在西边也能看到;另一方面也有寓意:泽东泽东,选“择”东方,南方也是革命发源地。同时湘江北去,风从北面吹来,头发自然扬起,意味北风吹来了十月革命的风。整个青年毛泽东塑像,是由8000多块花岗岩拼成。这些花岗岩都是在福建打造好后,编上号,然后试安装,再运到长沙。这是福建龙岩出产的“永定红”花岗岩。这种灰红色岩石,材质坚硬,色度饱和,颜色均匀,而且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会产生不同颜色显现,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再往南行,就来到了著名的橘子洲头。现在的橘子洲头之所以闻名遐迩,完全是伟人毛泽东的这首诗词。伟人写这首诗词是1925年,时年32岁,伟人18岁离开家乡,离开那个闭塞的小山冲来到了当时大城市长沙求学,在这里度过了十四个春秋,伟人的青年时代和早期的革命都是在长沙渡过河完成的。在橘子洲头有一棵朴树,树龄在180年,可以称得上古树了吧!90年前,伟人经常在湘江游泳,也会经常在这棵树下休息。“独立寒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在这棵树下酝酿的诗情发出的感慨吧!站在橘子洲头,湘江之水滚滚南来,被橘子洲一分为二向北流淌而去。东岸是长沙市区的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化的大城市的繁华景象。西岸是层峦叠翠的岳麓山,要是夕阳挂在山顶,把眼前的一切都染成了金黄的颜色了。站在这里,你会感到大自然的悠久和伟人的的情怀,也能感到世事沧桑和时光的易逝。
历史风云卷万篇,无穷角色舞其间。
丹心犹患直言谏,淫佞殃国献媚颜。
侠胆舍身扶危困,诈奸卑耻陷忠良。
英魂荡荡传千古,贼魄幽阴臭万年,
历史在无穷的变幻,我们必须“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积其德义”。认清当今社会“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工程。
“已逝东隅成旧忆,依然江水向东流。”当人生落寞的时候,有时会对着无限的太空冥想煌煌世界。古往今来,在蔚蓝色的星空上,自己只不过是几十亿人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员,而这个星球又是茫茫宇宙中一介尘埃。微粒而已,康德说:“在世界上最能使人震撼的只有头顶上这片浩瀚的星空。”这样想着,就会产生一种宿命感。可当我捧着伟人的诗词,想起伟人的一生,从他一言一行,从他字里行间,我能得到人生的启迪,人生的奋发,人生的豪迈,刹那间化作心中的太阳,使我在黑夜里汲取到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继续人生自己的方向。(作者:许照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