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我的启蒙教育起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当时,妈妈给我缝制了花格子土布书包,并亲手挎在我肩上,给我拉直衣襟、扭好纽扣、梳理整齐头发,语重心长的说:“孩子啊!从今天起您是读书人了。应该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像以前那样整天蹦蹦跳跳、爬上爬下像个猴子似的,没一会儿安分……”我望着妈妈不知所措的只是傻乎乎的笑。
接着在爸爸的搀扶下出了家门,沿着村边的小道走了几十米,就到村北边的香樟树林,这儿有十几株千年古樟树,株株直径数米、围圆五、六米,而且树身有空心的、裂开的‘横趴的、斜立的……老态龙钟,形态各异;盘根交错的古樟边有碗口粗的木莲藤、荆棘沿着树干盘绕而上;形成了一段四五十米长是绿色长城。
一天到晚鸟声不断、兽游不止;成了鸟的天堂,兽的乐地。正当我们父子俩走近樟树林时,两个相互追逐的松鼠从我们头顶的树枝窜过、“哗啦”一声,落下一些枯枝败叶,使我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摇摇晃晃的树枝却不见松鼠溜向何方;可我发现了粗大樟树干上缚住一叠叠黄纸,树下还有一把把尚未烧尽的香火,香烟袅袅。
我用手指着这些问爸爸:“爸爸,这是干啥的?”爸爸说:“这樟树四季常青,不但长命百岁,甚至还能活到上千年,所以乡亲们领着自己的孩子来此磕头叩拜,认樟树为干娘,希望自己的孩子快长快大,长命百岁;所以每逢初一、十五都来給樟树娘娘点香挂纸,以求樟树娘娘保佑孩子无病无疼、快乐成长。
我似懂非懂边走边听。当我穿过阴森森古樟树丛,从藤蔓、荆棘、树干的缝隙往下看,几米高的坎下就是波光粼粼的大池塘;我不禁毛骨悚然;左手拉住爸爸的手,右手拉着爸爸的衣角生怕一不小心滑下池塘。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似的继续说:”以后上学、放学经过此地,要特别小心,要靠近墙脚一点;不要东瞧西看,更不要东拉西扯,动手动脚,您看!这么高的坎一旦滚落坎去,不是浑身被荆棘刺伤搁在刺丛中爬不起来,就是滚到塘里没命了。当我提心吊胆紧紧的拉住爸爸走出古樟林,向左转一看,我上的学校——祠堂就呈现在眼前,原来这片古樟林就紧靠在祠堂的右面。
祠堂是座东朝西。三进三间、砖木结构的建筑,建于十九世纪初期。中门上方写着“浦江县东许初级小学”走进祠堂一看:一进是我们学生活动的场所:通往二进的中间是个大花坛,中间有两株上百年、一抱多粗的柏树,周围种着月季红、夹竹桃……各色各样的花草,通往二进的是紧靠祠堂围墙边的两道石子路;二进是学生上课的课堂,课堂上放着前高后低课桌,它有四个年级一个班(四复式)四十几个人(一个年级一排桌子)。二进到三进靠围墙两边盖着了两米宽弄堂,里面放着六顶花轿,里面坐着龙王爷爷、谷山爷爷、胡爷爷等六个泥菩萨。弄堂外面是一米宽的长方形小天井;两个天井之间用木板隔着的学校大礼堂,礼堂的正上方挂着留着平头的魁梧头像,像的两边有一幅对联,爸爸说:“这伟人就是推翻皇帝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对联上是他号召人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我就按照爸爸的教导,向国父行礼三鞠躬,心中暗暗佩服:这先生真不简单,连皇帝也敢去推翻…….穿过礼堂的小门就是三进了。这三进两间堆着棺木和先祖的灵位;靠南的一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里面还有他的画像:白发长须的老者,背微驼、穿长衫、文质彬彬、道貌岸然。爸爸立即要我跪在他面前说:“此就是千古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是当时社会最博学者之一;您要像他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者之将至……”对于父亲的话虽然似懂非懂,但我想孔子的灵位单独占了一间,可见百姓对孔子尊重,更知道父亲要我勤奋学习,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博学的人。于是立马跪下,向孔圣人叩了三个响头……叩拜完毕,父亲又领我到先生面前,父亲叫我跪在先生面前,向先生叩头三拜。先生立即把我搀起来,行了,行了,好好念书就是了,他就送我到位子上坐下……
教我们的先生是位三十多岁的男人,是本村人。他用半洋半土家乡话给我们上国语,算术。他对教学可一丝不苟的,清晨一到校就琅琅读书、背书;上午上国语、算术两节课,中间插半小时体育活动;下午上一节国语或算术再上一节体育美术课,天天如此。上课时学兄、学姐手把手的扶持我们新生写字;教我们用火柴棒、小木棒数着做算术,一直帮我们会独立做作业才罢了。
每到下课学兄,学姐们可活跃了。学姐、学妹们凑合在一起踢毽子,撑花花板……学兄、学弟们在“猫捉老鼠”、老鹰啄小鸡等游戏;特别到了冬天,由于乡村较贫困,许多人上身里面一件单衣,外面穿一件长衫,下身穿一条裤子,所以人人都拎着盛满火炭的小火炉,冷了就把小火炉塞进长衫里,两腿夹着,暖烘烘的。有的还故意两腿夹着小火炉,双手放开走起路表演呢!三四年级的学兄们为了增加热量,就靠墙根排着一长队,两边向中间“挤麻车”。
他们屁股紧靠墙上,两脚撑着、身子前倾,边挤边喊童谣:“挤麻车,真有趣,挤出去就没老婆……他们挤来挤去,挤出去的人一阵抱怨身边的学兄:“就是你,硬把我撑出来……”然后又排到后面继续去挤……”有趣的活动直到先生摇起了叮铃铃、叮铃铃……的铃声,才满头大汗的回到教室里。
中午时分,吃过午饭的学兄们早早来到学校。研起了墨,浸好笔,拿出书包里的书夹板赛字(这书夹板是由三十多公分长,二十多公分宽,一公分厚的木板作材料;一面涂上黑磁漆可以写粉笔字;一面涂上白磁漆可以写墨笔字。还可以拿它在体育活动时打乒乓;它还起着撑起书包,不让书包里的书本皱褶。
所以在当时市场上也是畅销一时好生意。到了三四年级人手一块必不可少。)先用土毛纸片擦干净书夹板,凑好了三四人,请了个学兄或学妹作裁判。参赛者写得那么认真,裁判者的打分是那么一丝不苟,连笔画的败笔、无力都能一一指出。打好分后学兄们又进行了一阵争论,谁的字最好,谁的字最差;评得公正、大公无私……但在“再来”的喊声中结束了这场争论,立即擦掉了原来的字迹,投入了第二次比赛的开始……就这样有趣练字、赛字一直进行到上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我的书法爱好也许与那时的写字比赛有关吧!
有趣的校园生活开启了我的人生,但也会遇到不愉快的事;但对我的启蒙教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次学校里几个同学的笔、墨不见了,他们向先生作了报告。先生就把我们集中在礼堂里,面对全体学生先生瞪着眼睛环视了一周,嗓音洪亮地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同学们心照不宣的对视微笑。“从前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次,他看到正在缝衣服的邻居大妈走开了,他就把大妈的缝衣针悄悄的拿来交给妈妈。妈妈问他这缝衣针哪来的?他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说了。
妈妈说:“懂事的孩子您真乖,我正缺缝衣针呢!以后就应该这样,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就应该想办法从人家那儿拿来,这才会是我家富起来。妈赏您一颗糖。”说完就给他一颗糖。第二次他又从邻居那儿拿来一束线,妈就夸他做得对,给了他两颗糖。从此以后左邻右居只要没有人,他就下手把人家的东西拿回家,这就常常受到妈妈的奖励。接着他走向田畈,拿人家的瓜果蔬菜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妈妈不但在家里奖励他,而且在大庭广众面前夸她的孩子顾家、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市场上、商店里,他总是瞄准机会下手。聪明伶俐的孩子曾多次得手而受到妈妈的鼓励,但也有失足的时候。此时妈妈就站出来千方百计以种种借口来为自己的孩子辩护,这就策使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大。后来不分昼夜的外出寻找发财门路。妈妈也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有东西进门,妈妈就高兴,逢人就夸奖,一天这孩子终于把人家的耕牛偷来了。“耕牛是农民的宝贝”按当时的法律是要杀头的。所以这孩子很快被逮捕了。在刽子手押赴刑场就要正法时,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说?这孩子的毫无顾忌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想见见妈妈。”
于是法官满足了他的最后要求,立即传令请妈妈。妈妈慌慌张张的来到孩子面前说:“我的乖孩子,您有话就对妈说吧?”孩子说:“妈!您宠我一生,别无恩报,我只想跟您说句悄悄话,把头凑过来吧!”妈妈不知孩子还有什么宝藏藏在哪儿来报母之恩,于是把耳朵凑近孩子的嘴边。孩子张开嘴巴狠狠的把妈妈的耳朵咬了下来。妈妈疼得不知所措,悲疼交集,哎呀一声跌倒在地上。法官严厉的责问:“你事到如今,为什么还要做出这种事来呢?”孩子理直气壮的说:“假如没有这个贪小便宜的妈妈无原则的迁就我、宠我,我会有今天的下场吗?”说得法官哑口无言……
先生生动的故事使全场鸦雀无声,学兄们在故事的情节,儿子的醒悟感动得面面相观,目瞪口呆。先生刚讲完一位学兄面红耳赤、好像恨不得立即要洗掉自己的身上污垢似的低着头走到先生的讲台前,说:“先生,我错了。这几样东西在我家里,我以后再也不做贪小便宜害己的事了,我去拿来吗?没等先生答应就一溜烟往家跑。不到五分钟,这学兄就从家里把毛笔、墨拿来交给先生……
我在村初级小学就学四年后考进了乡高级小学。(当时村初级小学四年,乡高集小学两年,学满后才算小学毕业)这四年中所受到的启蒙教育,在我人生健康成长的轨迹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作者:许照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