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木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木匠

转载 如鱼饮水2017/11/06 10:42: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手艺:渐行渐远德江南老行当 作者:王向阳 3399 阅读 0 评论 7 点赞

从前,有个财主请木匠干活,一日三餐都上一碗冬瓜,上面只放一片肉。每天吃晚饭时,师傅先动手,夹了上面的那片肉,徒弟只能夹下面的冬瓜。为此徒弟心里有气,干活不出力。

师傅看到徒弟磨洋工,破口大骂:“你这个不识好歹的东西,财主每天请你吃肉,还不肯出力!”

徒弟受了委屈,忍不住回嘴:“哪里有肉,是冬瓜!”

师傅心想徒弟明明吃肉,还说冬瓜,不由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

徒弟无故挨打,心里更加委屈:“明天晚饭我不吃肉了,你一个人吃好了!”

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师傅先夹了一片,是肉,又夹了一片,却是冬瓜,才知道上了财主的当。于是,师徒合计捉弄财主。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师傅故意吹灭油灯,高声大骂:“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财主每天请你吃肉,你还不肯出力!”边骂徒弟边敲八仙桌的脚,敲得梆梆响。

“啊哟喂!啊哟喂!啊哟喂!”躲在八仙桌下面的徒弟故意高声叫喊。

财主闻讯,以为师傅真的在打徒弟,赶忙过来劝架:“好了好了,木匠师傅,哪里能这样打徒弟呢!”

这时,师傅趁黑劈头盖脸地往财主身上打,边打边骂:“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财主每天请你吃肉,你还不肯出力!”

挨了一顿打的财主,才知道是因为自己用冬瓜冒充肉片,得罪师徒,招来报复。

小时候,当我听到做木匠的爹说起这个木匠打财主的故事,差点笑断肚肠筋。

家乡不成文的规定,东家请木匠上门干活,一日三餐都要有一碗肉;木匠到晚饭才能吃一片;夹菜的时候,只能夹面前够得着的菜,不能站起来夹;吃饭的时候,徒弟要比师傅后动筷、先吃完。


按照早前的规矩,徒弟拜师,要设投师酒,拜鲁班师,订投师约,约定三年学徒、三年半作、三年伙计,满九年方可单独开作。徒弟出师,要办谢师酒,以示感恩;师傅送赠徒弟斧头等工具,以作纪念。上世纪四十年代,大伯伯跟人家学木匠,只有三年就出师了。接着,二伯伯跟大伯伯学木匠,也是三年出师。一九五三年,年方十五岁的爹高级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跟着二伯伯到浙江西部山区的昌化县(现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做木匠。爹年纪小,个子矮,人称小木匠。到了六七十年代,我家先后有四个堂哥跟大伯伯学木匠,两代人居然有七个木匠。

一九六三年,爹二十五岁那年,开始带的徒弟只比他小一岁。当时,传统行规名存实亡,徒弟请师傅吃一顿饭就行了。东家按每日一块三角的标准,把师徒的工钱一起交给师傅,师傅一般给徒弟三角,留下一块。徒弟三年出师后,可继续给师傅当伙计,工钱面议,五角一块都有,要看水平,也可单独开作,熬成师傅,也带徒弟。

木匠有大木和小木之分,一般造房子的叫大木,做家具的叫小木。大木之中,还有专门的行当,就是棺材匠。郑宅枣园村的木匠郑新光五十三岁那年眼睛老花,改做棺材。一口棺材一般做六工,技术差一点,还要拖到很晚才收工;他熟能生巧,气力又大,只要做三工即可。如果人死以后,再赶做棺材,难免毛毛糙糙,俗称“毛材”,东家要给木匠支付双倍工资,还要给利市,多少随意。

棺材是老人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俗称“老屋”。对乡人而言,做棺材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讲究礼仪。开始做的时候,东家摆一桌酒席,宴请木匠和亲属;完工以后,还要放鞭炮,摆更隆重的酒席,宴请更多的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的亲戚都要送一份礼,俗称“挑酒”。他们看到新光师的棺材做得好,一传十,十传百,传遍四邻八乡,前来邀请的东家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年,他曾经做过八十多户东家。

在土话里,棺材是一个吉利的词语,“棺材棺材,有官有财”。等到棺材的四周墙板做好以后,就把它竖起来,上面扎一幅红布,给小孩子举行“过棺”仪式,谐音“过关”。家长把小孩子从棺材的中间递给木匠,木匠把小孩从棺材的一侧递给家长,反复三次,意为孩子过了关口,从此一帆风顺,无灾无难。每转一圈,木匠都要说一句利市话,无非是“快长快大”“长福长寿”“长发其祥”之类。礼毕,家长递给木匠一个红纸包,早的时候是两角、五角,后来增加到五块、十块。

一个木匠生活多少,固然跟手艺高低、勤快与否有关,也要讲生意经。爹曾经在一个村庄做木匠,后来介绍大伯伯一起做,结果生意都被大伯伯抢去了,因为大伯伯能说会道,善于揣摩东家的心思。有的人家想做木匠,可两袋空空,正在犹豫,就先试探一下:“木匠师傅,生活想做,可买不起肉,付不出工钱。”大伯伯闻言,马上迎合:“没有肉不要紧,菜干配配就好,毛盐蘸蘸也行。现在付不出工钱也不要紧,到年底付好了。”等到生活做完,大伯伯看东家实在付不出工钱,就看有没有柴禾和木料,有的话就用来抵工钱。

做木匠跟其他手艺一样,不仅要技术好、肯出力,还要嘴巴甜,多说利市话,尤其是上梁的时候,更是马虎不得。木匠高喊:“上梁啦,大吉大利。”大家一起用绳子拉上正梁,敲进榫内。这时,鞭炮齐鸣,木匠往下抛馒头或糖果,边抛边唱《上梁歌》:“馒头抛到东,代代儿孙做国公;馒头抛到南,代代儿孙是王男;馒头抛到西,生下女儿做贵妃;馒头抛到北,生下儿女成豪杰。鲁班师在上,文曲星路过。紫微星当头,全家富贵全。”祝愿主人子孙兴旺、升官发财。上好大梁,主人用托盘盛着烟、糖、馒头、酒、肉等礼品,犒劳工匠。木匠边接礼物边唱:“手提酒壶闪金光,壶中美酒喷喷香。跟着主人赞大梁,金银财宝鲁班装。”然后,把糖、馒头向梁的四周抛,又唱:“抛梁抛得高,子子孙孙戴官帽;抛梁抛得远,家家户户都团圆;抛梁抛得近,男女老小得金银;四面八方一齐抛,大家越抢越会发。”

爹常年在外面做东家,往往在一个村庄干上十天半月,甚至一月,再转到下一个村庄。转场当晚,爹带着徒弟回家,半夜来,五更去,披星戴月。我看爹回家的时候,肩上扛一把斧头,手里提一根六尺杆——这是木匠的行规,加上墨斗,传说这三样工具传自鲁班先师,可以辟邪。徒弟挑的担子,一头挂锯子和角尺,另一头装凿子、刨子和墨斗等工具,总有百来斤重。木匠用的六尺杆和角尺都是鲁班尺,比市尺短,一鲁班尺大约等于零点八五市尺。

作为木匠的儿子,惟一的好处就是家里铁钉多。农家有句古话“木匠不偷钉,三日凑一斤”,虽然有点夸张,也是事实。爹做完东家生活,如果铁钉略有富余,顺手扔进工具桶,以备不时之需。那时候,我们一班小孩经常玩“得碉堡”游戏,需要人手一枚铁钉,自然由我提供,谁叫我是木匠的儿子呢!

有一年冬天,爹带着舅舅在深山冷坞做木匠。一天下午回家,半路下起鹅毛大雪,积雪有一尺多深。他们一个扛着斧头,一个挑着担子,师徒俩深一脚浅一脚地翻过十里山岭,还要走又湿又滑的四十里山路,直到深夜才到家。在睡梦中,我被妈妈叫醒,看到爹和舅舅穿的雨鞋外面,裹了一层防滑的草绳,沾满冻雪。

做东家活,难免吃苦受累。爹养成天未亮就出家门、天刚亮就到东家的习惯,早早摆开作场,开始干活,直到天黑,才能收工。那时候,家里买不起闹钟,更买不起手表,爹为此没少吃苦头。

有一次,爹去十五里路外的一个村庄干活。他半夜出门,走了一半路程,天还是黑乎乎的,才知道去得太早了,就在路边的草地上睡了一个回笼觉。还有一次,他一觉醒来,发现天已大亮,慌忙穿衣下床,出了门,才发现白晃晃的不是日头,而是月光。

做木匠不仅辛劳,时时都有危险。造房子的时候,木匠师傅免不了在屋顶爬上爬下,一不小心栽下来,非死即伤,酿成悲剧。上世纪五十年代,爹跟大伯伯在昌化做木匠,不慎摔下,一时昏迷。大伯伯抱着爹,嚎啕大哭,后来苏醒过来,幸无大碍;而二伯伯家却没有这么幸运,相隔三十多年,父子先后从楼房上栽下来,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

二伯伯是远近闻名的好手艺,技术精湛,特别卖力,每天都要做到天墨黑才肯收工。一九五七年春天,爹跟着二伯伯来到郑宅后路金村的一户人家铺楼板。当时,二伯伯穿着高统雨鞋,站在二楼的阁栅上,弯下腰去,谁知屁股撞上身后的橱子,一个反冲,人站立不稳,从一丈高的二楼栽下来,头部着地,脑部溢血。

爹急忙叫人将二伯伯抬回家里。第二天,又将他抬到浦江县人民医院。医生看了束手无策,建议转院到杭州的浙江省中医院。一个星期以后,二伯伯脸部发黑,不治身亡。二伯伯走了,二伯母等肚里的遗腹子出生以后,就带着孩子改嫁到邻县诸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小随母改嫁的堂哥已经成家立业,带着老婆和女儿回到浦江,住在我家。

到了九十年代初,堂哥在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木工,叫爹也去干活。爹兴冲冲地从老家赶到上海,还没有到建筑工地报到,就接到一个晴天霹雳:堂哥不慎从三楼的脚手架上栽了下来,腰部撞到正在地面劳动的一位工人的肩膀上,导致脾脏破裂,昏迷不醒,正送在华山医院紧急抢救。

爹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含着眼泪,直奔医院,照料堂哥。四天四夜以后,堂哥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对我爹说的第一句话是:“小叔,我将来会来养你的!”我爹说:“我是你的叔叔,照料你是应该的。”

在医院里的两个月时间里,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给家乡的亲属写过一封书信,大意是:可叹的是,历史是多么的相似!三十多年前的一幕,如今又在眼皮底下重演了,以前摔下来的是小哥,这次摔下来的是侄儿。可喜的是,结果又是多么的不同!三十多年前,小哥从二楼摔下来,虽经抢救,还是不治身亡,三十多年后,侄儿从三楼摔下来,经过治疗,总算保住生命。(选自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当当网、京东网、卓越网、淘宝网有售)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