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01-
浙中丘陵山区的浦江和诸暨交界处有一座山,最高峰名曰罗汉峰,山那边是诸暨,山这边是浦江。四周众山头围绕,从东边看似青龙头、南边看似钟形、西边看似海螺形、北边看似鼓形。山顶地势平坦,中间是一片凹下去的洼地,有一方寺庙,叫“江山寺”,属浦江县管辖。
离蒲阳村和普丰村约5里路,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四周群山环抱。在罗汉峰上可望富春、钱塘二江,和种鼓山。寺后有二口泉井,曰龙眼,终年不会干涸。寺前有一口荷塘。寺院周围竹林茂密。地势独特,四面凸起,中间有一凹塔,看上去像一只摇篮挂在半天,是个人间仙境,也是个旅游胜地,有待开发。
该寺历史悠久,兴盛于前唐,有古代伏虎禅师之遗迹,距今有1800多年,有“先有江山寺,后有浦江县”的说法,有寺庙时周边都还没有村庄。该寺在兴旺时期,曾经有100多名僧人。
江山寺寺内,现遗有旧碑五块。。其中清代的三块:《江山寺碑》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七月,《江山寺助碑》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重建江山寺碑》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月。民国时期的两块:《重修江山寺碑》立于民国廿年(1931)小阳月,《重修江山寺碑记》因风化致碑文难辨,为民国时期(具体年月磨蚀)所立无疑。
由于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四条狭长数公里的山谷里,似珠子一样散落着七、八个村子。一条通向邻县诸暨的腹地——千年古镇草塔,红色之地养元坑就在山谷的谷底。一条翻过蒲阳岭西过小河畈到富阳、桐庐、诸暨马剑不过几十里路,经鱼岭头、王家山到诸暨马剑,当时的路西工委和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队司令部所在地。第三条通往中余到浦江城区。第四条通往有“诸暨的延安”之称的同山镇丽坞底村。
该地处偏僻山乡,却进退有路,交通四通八达的养元坑就成了当时路西工委和会稽山领导们的首选。加上当时这里金萧支队碾转作战,留下了革命的火种。
-02-
金萧支队全称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成立于1943年12月。由于江山寺与诸暨、桐庐相毗邻,群山环抱,地处要塞,曾是一个抗日武装集结、隐蔽、活动的据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萧支队第一大队、第八大队、独立大队等部曾在江山寺一带开展游击作战,打击日、伪、顽军,为保卫家乡、争取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因此在2016年当地政府在江山寺修建了金萧支队抗日、解放纪念碑。碑上刻有蒲阳村人原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卫戌处政委张宝康将军的题词。
到解放前夕, 江山寺已经成为金萧支队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联络站,在民国三十七年被国民党官兵拆除,变为废墟。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恢复名胜古迹和红色遗址,2003年经县有关部门批准,该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同时也留传下了许多故事。
在抗日战争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萧支队第一大队、第八大队、独立大队等部曾在江山寺一带开展游击作战,打击日、伪、顽军,为保卫家乡、争取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有一次不知是怎样走漏风声的,一个夜晚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江山寺秘密开会,日本鬼子从诸暨到蒲阳村想对我金萧支队进行包围,但不知道江山寺的具体位置,于是在蒲阳村抓了一个村民带路,离寺庙还有2公里处日本鬼子就卧虎前行,可见鬼子当时纪律多么严明,到山顶时村民随手一指说前面就是,鬼子摸不清什么地形,就朝对面马山开枪,村民就乘机跑回家。枪声响了很长时间,当地村民都听的胆惊心颤,可是日本鬼子不知道江山寺的特殊地形,寺庙是凹下去的,鬼子的枪声只是提醒了金萧支队赶快撤离。天亮后鬼子发现后气的发抖。
1935年11月5月,诸暨大土匪许长水部下一个小队,大约有十五六个人,带着枪到普丰村烧杀抢掠,还准备到蒲阳村请财神(绑架富裕家庭的家人,然后用财物去赎),这个消息被萧三百知道了,萧三百部队是当时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是金萧支队的前身。
萧三百部队悄悄地包围了普丰村,许长水部下仓皇逃走到江山寺,萧三百部队只能又回到根据地。当时江山寺内有一个主持师傅和一个小和尚,主持师傅发现这个情况后,马上派小师傅去诸暨同山镇里江山报告,当时已经是夜晚十几点钟了,山路一片漆黑,小师傅手拿一段蜡烛头,用一点微弱的烛光照亮了前行的山路,更为奇特的一个现象,短短的一点蜡烛头竟支撑到江山寺到诸暨同山镇里江山的十几里山路,不知是什么信仰支持着?至今仍然是一个解不开的谜题。随后萧三百部队抓了7个土匪,老百姓拍手称赞,以至于为后来发展金萧支队埋下了革命火种。
普丰村位于浦江县中余乡最东边,除西靠浦江,东边、南边、北边都与诸暨市相接。普丰虽为浦江管辖,但因村落距诸暨市区仅50里路,而距浦江县城却远达100里,所以村民的交流往来于诸暨市比较密切。现在村民们都以诸暨话为母语,会说浦江话的人屈指可数。走进村里,语言不同,习惯不同,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就会涌上心头。普丰村由养元坑、大地、芝都坞、黄坞、蔡家、许坞等6个自然村组成,六个村分别散落在山脚的六条山坳中。整个村落又像枝条伸展充满活力的一竿修竹,养元坑是竹顶,没入山间竹海中;大地是竹节,牵连着诸村;其他村子是竹竿上伸出的枝条,风姿绰约。普丰村深藏在竹海深山中,造就了一段红色的历史。
1947年7月,中共路西(金萧)地区党组织在浦江县兴仁乡(中余)养元坑村郭氏宗祠以创办小学为名,先后建立秘密联络总站、印刷社(后称鸡鸣社)、电台、被服厂、开辟诸暨到浦江的联络通道,掩护来往的革命同志,采购和转运军需物资。随后又在养元坑周边山村建立后方医院、修械所等,成为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的后勤基地,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红色保垒”。
大量史实、生动的珍贵历史资料,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方红色土地的人民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无私献身精神和共产党人的祟高理想,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
路西地区是诸暨、萧山、富阳、桐庐、浦江五县边区的结合部,中间有几块小平原,其余都是祟山峻岭,地形复杂,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好场所。自日本侵略者占领金华、兰溪后,路西地区成了敌、伪和国民党、共产党等多种力量的必争之地。共产党为扩大金萧两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浙东、浙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也必须控制路西。当时建有5个区委、10个区政府及区级武装,其中浦江有浦西区、浦东区、平湖区,延续时间近二年,为配合全国正面战场、迎接解放军南下、解放全浙东人民,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5年9月,金萧支队北撤后,国民党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围剿”、“清乡”。1947年6月,浦江兴仁乡上塘坞村建立了中共路西工委。8月,恢复路西县政府,恢复了诸暨、富阳、萧山、浦江桐庐五县交界地区的敌后根据地。
1947年6月,中共路西工委决定在养元坑筹备秘密的联络总站,主要是互通诸暨、浦江、富阳、桐庐、义乌等地情报,掩护和转移各地前来投奔革命的同志,采办和中转武器及军需物资,接待来往人员,兼后勤供应工作。
联络站原先设在养元坑小学里,后来为保密起见,转移到地下党员郭慎敏家里,并由其总负责。联络站经办的物资比较多,有部队的日用品、宣传品,也有武器弹药。其中较为困难的是购买一些彩色光连纸、电池等引人注目的东西。养元坑党支部的党员都成了联络员,以至在购买、运输和输送武器弹药时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但都能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路西县政府的后勤工作,多次受到金萧支队领导的表扬肯定。
金萧支队主力北撤后,留下坚持原地斗争的同志生活艰苦,缺衣少食。最初通过发动农村妇女,星夜为部队线战士手工缝制衣服,但供不上部队的需求。
1948年春,杨光与寿吾新同志商议筹建被服厂,并通过关系从杭州请来了裁缝师傅王大木。经再三研究,决定将被服厂搬至养元坑。
被服厂由养元坑地下党支部领导,厂里的具体工作由时任养元坑支部书记的郭慎敏妻子陈芝英具体负责。在顺利生产两天后,被国民党诸暨草塔报警队派出的密探发觉,所有军用物资及郭慎敏家的财物都被洗劫一空,抢去缝纫机、军服、布匹,9名工人被捕。其中生为中共党员的裁缝师傅王大木和军属郭友才受尽刑审后被杀害在诸暨岭上畈的坟地上。
鸡鸣社是路西地区(后为整个金萧地区)党和政府的新闻出版机构。1947年7月,中共路西工委第一次工委会议研究决定,出版机关报《会稽山人民报》。随后又决定筹建出版机构,原先称之为抗战时期金萧支队的“简讯社”,后来命名为“鸡鸣社”,寓意天快亮了。一只昂首高啼的公鸡图案是鸡鸣社的特有标去。工作地址选在浦江北部的养元坑村,后移至桐庐四管乡,尔后又到浦江马剑乡的张家坞岩头庵。主要任务是担任刻印路西工委、部队、政府的文印工作,出版工委机关报,印制党中央文告、新华社社论、革命读物等。
金萧报社和鸡鸣印刷社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在出版报纸的同时,鸡鸣社仍然担负着工委、专署和支队部的文印任务和刻印读物。后因地区扩大,交通联络困难,支队部、专署和各县府、办事处相继建起文印机构,及时刻印文件、简讯及翻印革命读物,鸡鸣社的文印任务就大大减轻了。
养元坑电台创建于1947年9月,当时党组织派北撤后留下的报务员杨蕾到村里的郭金福家,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建起了电台,及时收听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消息及中共中央声音,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军队和群众的斗志。
修械所原是由浦江马剑乡乡长朱葆仁的关系,请来栗树坪村的小铜匠倪祖先和周士元,在桐庐四管乡山桑尖刘法堂家的半间中堂里摆摊子,为部队修理枪支。部队的、机关的坏枪都送来此修理。
1949年春,修械所在修理武器的同时,开始自制木柄手榴弹,以解决武器不足的困难。从1948年下半年成立至1949年4月中旬,生产了手榴弹3000多枚,还有末装配的手榴弹零配件近千枚,修理长短枪数百支
后方医院始创于1948年2月。先是在诸暨、浦江交界的普丰芝都坞村后山叫长湾的毛竹山里搭了草棚,重点是把分散隐蔽在群众家中的伤病员送到这里集中治疗。后来感到芝都坞村是部队常驻的地方,容易暴露,便派寿文冲到浦北石门金岗坪筹建后方医院,并委托他为副院长。
游击环境里医疗设备虽条件差,但觉悟高,工作热情,态度好,对伤病员服务周到,治愈率大为提高。
1949年1月,上级决定加强后方医院组织建设,调阮涤非任医院院长。军医增加到5人,护士和卫生员达18人,事务人员4人,医疗和护理力量大为增强。1949年春节后,部队大发展,广泛深入地开展武装斗争,国民党部队据点相继摧毁,形势大好,医院任务加重,遂从金岗坪迁到石门下山头村。后来,为了确保安全,又将医院相继搬到桐庐四管乡后勤基地的湖田、丁家岭、野丫等小村子,流动开展医疗工作,直到浦江解放。
寿才照烈士,1947年夏参加金萧支队,历任侦察员、侦察班长、侦察排长等职,他作风敏捷、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完成任务快速准确,有千里马之称。在1949年3月在攻打建德大洋检察所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
许其水烈士,1947年9月参加金萧支队,历任侦察员、侦察班长,1949年5月于南下大军合编后任建德军分区侦察通讯排排长。他作战勇敢,处事精明能干,领导有方。1949年9月上旬,在建德杨家桥剿匪时他指挥杀敌、冲锋在前,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郭永德烈士,1947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金萧支队,任机枪班班长和中队长,多次立功。1949年4月2月奉命攻打萧山楼家塔警察所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
郭家孝烈士,1947年参加金萧支队,任联络员,并兼任后勤物质保管等后勤工作。1949年7月下旬,从建德返乡时,在现凤凰乡被捕,他视死如归,在建德姚村乡金昌村就义,时年60岁。
国民党知道江山寺和金萧支队有密切的联系后,非常生气,于是在民国三十七年命令诸暨草塔警察所把江山寺拆除变为废墟。
-03-
革命之地要永久保存,革命精神还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于是普丰村人郭邦松、郭邦大、寿风雷,诸暨同山镇人寿国锋义务修建养元坑到江山寺的这条红色之路,修缮了这座红色之庙,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并还在一直继续。
为了恢复和保护名胜古迹和革命遗址,2003年经浦江县有关部门批准,该江山寺为宗教活动场所。悟智师傅的到来为该寺庙更加发扬光大。
悟智师傅从2005年从台州来到江山寺,一呆已经12年了,当初他来到寺院时只有一个摇摇欲坠的破庙,如今他在旧址上恢复了大雄宝殿,修建了二条从寺庙到中余和蒲阳的简易公路,通上了电和无线宽带。我问他现在有多大面积了,他说古时江山寺有有十亩山十亩地之称,现在面积有有一袈裟之大了。师傅竟然答出如此诗情画意,内涵外延又有几个能及?是他一手保存和发展了这座红色寺庙。我再问他当初金萧支队在这座庙了拼杀日本鬼子,在佛门之地杀生,你是怎么看的?他的回答说“那是一种放生,是一种慈悲,杀一个鬼子等于拯救了许多中国人”。师傅的回答真的令人惊叹!看他优雅的谈吐和敏捷的身子内外功夫很是深厚。
应邀去主持师傅那里去喝茶。对于我们的到来,师傅表现得特别好客,让座,沏茶。并还给我们讲解人生悟理。我还翻看一本《玉历宝钞》,师傅说有兴趣可以拿去,也好沾点佛光。师傅留我们吃饭,都是素食。一本《玉历宝钞》是弘法寺印行的。书的封三印着:“因果善书,天下公器;无著版权,欢迎翻印;赠阅结缘,不准卖钱;恭敬对待,放置净处;看后转送,功德无量。”书中所阐释的佛教理论,似乎极富有现实意义。一则是净空法师重要开示,题为《现代生活十则》,这样说的:“嘴巴甜一点,脑筋活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肚量大一点,脾气少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露一点。”这个准则以后不妨用于绝好材料。还有一个观点,虽然是佛学的观点,却是现代人为人处事的经典哲学。题目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样说的:“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我私下以为,做到了这一点,如今和谐社会的创建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然而,我们恰恰相反,对于自己不相容的人,我们总是耿耿于怀。正因为我们拿得起,放不下,所以我们只配做俗人。
师傅一定要留我们吃饭,菜品很丰富,都是素食,在饭桌上刚好碰到普丰村的郭邦才、寿国瑛等几位普丰村里的干部,他们非常关心这条红色之路和红色寺庙,他们说普丰村准备开发三星级红色旅游景点:许坞的古建筑祠堂——革命烈士墓——养元坑金萧支队后勤基地——江山寺金萧支队抗日纪念碑——然后到国家三星级旅游区冷坞村。
由浙江省新四军研究协会金萧支队副会长蒋文博(原金萧支队队长蒋明达之子)创立了诸暨(、丽坞底村、马剑石门、灵山坞、庄余霞村)——桐庐的新合——浦江的普丰、塘波等村组成了红色小山村联盟,并且经常轮流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今年要轮到普丰村,到时候叫我们能否邀请一班浦江什锦班帮忙?
江山寺——养元坑是一首沉重的诗,曲折蜿蜒、幽长无尽,是古人用汗水甚至血滴在山水和丛林之间“开拓”而出。古今代数不清道不尽的红色故事流散在这座古庙,是革命先辈洒下的热血铺成的红色之路,等着后人前往倾听。让我们踏上竹林小道,伴随风中漂浮已久的脚步声,去追寻红色文化历史上一座神秘的英雄之路。
(来源:远去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