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对古城南京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因为它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的五年军旅生涯,使我学会了吃苦、学会独立、学会坚强,也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
当年的军营里每一条小道中都有我们挥之不去的身影,连队的课堂里留下了我们炽热的求知欲望,训练场上时刻回荡着震天的杀喊声,泥巴球场上还印记着我们桀骜不驯的扣蓝……
离开军营后,虽然在部队时的许多往事只能存在于记忆里了,但我却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梦回这第二故乡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加强烈,隔山隔水隔不断我的那份浓浓相思,那相思兴许就在夫子庙、新街口繁荣和喧嚣声中;那相思兴许还在莫愁湖、玄武湖泛起的涟漪上;那相思兴许也在雨花台、中山陵悲催的惆张里,这相思是一份始终不变的乡愁。
感谢浦江防化团战友联谊会,组织了这么一次重回第二故乡的活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这些当年的防化人带着火热的情怀,怀着对青春的满满怀念,一起踏上了去南京的大巴。
当我跨上大巴的那一刻,思索就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几年前,也正是眼前这些当年的热血青年,怀揣青春梦想,一起乘座闷罐棚车去当兵的幕幕情景,在我脑间萦绕。
那年的十二月一日,是我们浦江新兵启运的日子,县人武部从汽车站调来了当时县內最豪华的几辆大客车,敲锣打鼓把我们送到了义乌火车站集结,在那里等待从西边驶来的运兵专列……。
太阳渐渐西去,阵阵寒意更增加了我们离别父母亲人的惆怅。在慢长的等待中,临近晚昏,专列终于停在了我们面前,接上我们几百号新兵后,便徐徐上路了。
说是运兵专列,其实就是闷罐棚车,每节车厢里只有四个小窗用来通风透光,窗口又小又高,踮起脚尖也很难看到窗外的风景,车厢內没有座位,地板上铺着芦席,我们在车內白天只能席地而坐,晚上打开背包也可当是享受卧铺的待遇了。
一节车厢四五十个人,临时编制为一个排四个班,排长和班长由接兵“首长”担任,副班长则从新兵中任命,我们的班长是嵊州人,虽然只穿着“两个兜”的军装,但却深谙带兵之道,一路上把我们管得“服服帖帖”。
夜幕开始降临,车厢內班长打着手电列行点名后,大家便开始打开背包席地而卧,就这样,大家带着各自的梦想,和着咣当的车轮声,在睡梦中离别了渐行渐远的故乡……。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哨声响起,班长催着我们快起床,推开车门一看,天刚蒙蒙亮,只见专列已停在一个车站里,从几十节车厢中下来的全是清一色的新兵。班长让我们在站台上就地围成一个圈后,就叫上副班长一起到车站大厅里端来了一盆米饭和一桶菜汤,没有碗筷,班长叫大家从挎包里取出牙缸牙刷,用来当碗筷,蹲在站台上吃起了从军后的第一顿早餐,班长告诉我们这地方是上海南翔军供站。
吃罢早饭,专列继续前行,有趣是车厢里没有厕所,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吧,好在大伙都是大男人,尿急了就站在车门中央,一手牢牢抓住铁琏,对着茫茫田野撒尿解急。
一路欢笑一路行,列车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到达了南京站,我们背着行装列队走出火车站,早已等待在站前广场上的十几辆军用大卡车一字排开,我们依次登上军车后,就一路向西,来到了南京防化团,开启了在第二故乡火热的军营生活。
往事依依,似梦非梦。
大巴在杭宁高速上飞驰,四小时后,我们便来到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南京防化团,开始了我们重返第二故乡之旅。
这正是当年我们热血沸腾一起乘闷罐棚车去实现当兵梦;今日我们两鬓泛白再次一起坐大巴重回第二故乡是为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