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棕 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棕 匠

转载 如鱼饮水2017/12/14 13:05:1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作者:佚名 2742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小时候,家乡有一句农谚“立夏晴,蓑衣笠帽戤(读成gai,倚靠)田塍;立夏落,蓑衣笠帽戤壁角”,蓑衣与村民形影不离。农家都备有几件蓑衣,大人穿大蓑衣,小孩穿小蓑衣。蓑衣分上下两截,上面一截披在肩上,下面一截罩在身上,还有单遮背不遮身的蓑衣披。村民凡是雨天赶路、耕田、摊田等直立的劳动,就穿上下都能遮雨的大蓑衣;要是插秧、耘田、拔稗草等弯腰劳动,就穿遮背的蓑衣披。

蓑衣用棕丝编织而成。棕丝弹性好,韧性强,透气性高,不易腐烂,经久耐用。棕榈树的树干会长出一圈圈棕丝,每月能长一片,每年可剥一次,晾干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因此有“千棕万桐,永世不穷”的说法。早前栽种棕榈,无论大人小孩都得跪着挖坑、下种和填土,因为棕榈长大以后,每剥一次棕丝,就要挨几刀,跪种就是事先致歉。而佛门信徒则视剥棕为罪孽,终身忌栽棕榈。剥下来的棕丝可用于编织蓑衣,还可以制成棕板、棕绳等物品。

黄宅上店村的黄祖焕,他爹有一个义乌上溪的结拜兄弟,其子叫做铜镜,是一位棕匠,从爷爷手里传下这门技艺。每到农闲时,铜镜都会来浦江编织蓑衣,赚一点辛苦钱。棕匠大多会弹棉花,他常常自我戏谑:“上半年编编蓑衣种种田,下半年弹弹棉絮过过年。”

每次来黄祖焕家,铜镜都带几位徒弟,自带铺盖和生活用品。当时农村住房紧张,黄祖焕腾出一间矮房供他们居住,找一些稻草,借几扇门板,权当临时床铺。后来,矮房倒塌,铜镜就借住在村里的堂楼里。

黄祖焕先招待铜镜吃住几天,略尽地主之谊,再领他们到各个乡村去兜揽生意,挨家挨户询问。铜镜一路跟随,带着编织蓑衣的工具,有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一套撬针,还有一把剪裁棕片的剪刀,另外携带一个油壶,里面装着菜油,供润滑撬针用。

铜镜最拿手的活就是编织新蓑衣,也会替人修补旧蓑衣,还能编织棕绳、棕毡、棕垫、棕帚等物品。一旦找到生活,铜镜的一日三餐都由东家招待,晚上再回到寄宿处睡觉。由于技艺精湛,铜镜编出的蓑衣细密、紧凑、结实,深得村民喜爱,生活一村接一村,东家一户连一户,几乎没有停工之日。每年从正月后半月开始,铜镜从义乌来到浦江,一直干到清明时节,才回家下秧种田。等待下半年,他再来浦江弹棉絮。

要编织新蓑衣,铜镜先把从棕榈树上割下来的棕片劈成丝状,纺成细绳,再行编织,从领口开始,排列十五六张棕片,用棕绳锁缝领口,然后拍打,让蓑衣的领子变得松软,穿起来舒服;接下来是给蓑衣定位,通过穿针引线,把蓑面和蓑底用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起来,按照不同的体型确定大小和长短;最后是缝线,用棕线把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来,制成蓑衣,好像一只大蝴蝶,两翼微微上翘。缝制一件蓑衣,需要十多道工序,全靠手工操作,要花三天时间。每制作完成一件蓑衣,铜镜都会把玩一番,如同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乡下,抬棺用的绳索俗称棺材索,就是一种很粗的棕绳。棕绳要用五股棕线绞成,一头套在一个圆盘上,需要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弧形摇动,另一头系在一个草鞋靶钩上,再把它扎在倒放的四尺凳凳脚上,再在凳板上压一块石板。随着圆盘的转动,五股单线绞成一根粗绳,长度渐渐变短,慢慢拖动另一头的四尺凳。摇单股的棕线就方便多了,只需把棕丝缠在一个铁钩上,摇动摇柄,两股棕丝就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舍,越摇越长,变成一根棕线。每当此时,干活的大人累得气喘吁吁,围观的小孩看得兴致勃勃。

在编织蓑衣或者绞棕绳的过程中,棕丝刺破划伤皮肤是家常便饭。因此,棕匠的手都很粗糙,长满老茧,甚至留有不少疤痕。

后来,家乡的蓑衣越来越少,已被轻盈、灵动、新型的雨披所替代。有时候,在风景旅游区突然看到有老人在编织蓑衣,仿佛遇见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如今,蓑衣不是作为一种避风遮雨的工具,而是作为一件具有乡村特色的手工艺品,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年8月版)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