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浦江那些民些美食:冬日里的“味道”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浦江那些民些美食:冬日里的“味道”

转载 在线管家2017/12/24 22:50: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小帅 310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想念家乡的牛清汤

天气冷了,又到了一年里最为难熬的日子。自北而来的寒流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你个措手不及的下马威,直白而高调。而此时的我,很想喝碗家乡的牛清汤。

在烟雨飘渺的江南,有一座名叫浦江的小城,那便是我的家乡。牛清汤,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是用牛骨、牛肉及秘制调料慢火熬煮出来的一种牛汤,饱含牛肉的清香,食用时加一些牛杂和牛肉等。

江南的冬季,漫长而又湿冷,拿网络上的一句玩笑话来打趣儿,“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的是一身正气”,莞尔一笑之余,确实道出了自嘲的无奈。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县城度过的,小县城不像大城市,特别是冬季,没有花样百出的娱乐活动和去处,人民广场就成了大家常去休闲的地方。因此有商贩就在广场上支个布蓬,生个小炉,摆起了牛清汤的小摊,招揽生意。前来喝牛清汤的人络绎不绝,即使到了深夜,生意依然红火。那时我在县城里念书,周末放学经过,都会被牛清汤的香气吸引,怎么都忍不住,非得吃上一碗以解口腹之欲,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喝牛清汤最好的季节便是在冬天。这个季节的天黑得早,气温很低,风也嚣张地肆虐着。在县城的街头巷尾弥漫着牛清汤诱人的香味,让人闻香而醉,闻味而追。路边随处可见的小摊前,你总会看见高高低低的身影,大手牵着小手,满眼期待地望着装满了牛清汤的铁锅。老板一手拿勺儿,一手掀开锅盖,瞬间牛骨汤浓郁的香气伴随着热气扑面而出,锅边大大小小的白瓷碗里装着牛血、牛筋等杂碎,配上火红的辣椒碎、少许绿葱花,一勺汤入碗,不多不少。红的、绿的、白的,在烟雾弥漫里纠缠,叫人馋了眼,更馋了心。撅着嘴,小心却急切地吸入一口,清香在醇正的浓汤里翻腾,些许辛辣触发味蕾的开关,温暖从口腔开始扩散,势不可挡地一路下行,直抵心胃。一碗牛清汤下肚后,口齿留香,浑身冒汗,酣畅淋漓,寒冷与疲惫早已消失得不知踪迹,天地间只剩下那碗牛清汤和陪我喝汤的人。

牛清汤还有一个绝配,那就是浦江的麦饼。香酥、柔软、清淡的麦饼,蕴藏着麦子的清香,吃口饼,再喝一口汤,饼与汤相互交融互补,口感既不会太腻也不会很燥。最后一定要用麦饼抹净碗里剩下的汤汁,一口吃下,那滋味送入嘴里,惬意满足到了极点。

多少浦江人,就是吃着这样的牛清汤长大的。

十六年前,刚刚三十而立的我离开家乡来到了杭州,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生活。大城市里的一切都很快,高速旋转着将你拉入漩涡,即便是冬日的夜幕里,也满是行色匆匆的身影,在这里,时间从来不肯停留。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的厨房里传来人间烟火气,红红绿绿的餐厅霓虹照亮了无数异乡人的侧脸。而我,却一直挂念着家乡牛清汤的味道。

后来,我在街上看到挂着浦江牛清汤招牌的小店,便兴致冲冲地跑进去点了一碗,那时的我心里乐开了花儿,想着总算能够在他乡解解馋,闻闻家乡的味。端上桌的碗里依旧是熟悉的颜色和配料,可当勺子舀起来送入嘴里的那一刻,我才发觉这不是记忆中的味道,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没有家乡的牛清汤味道纯正。

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些小店喝牛清汤。没有小摊前哈着气的满心期待,没有纵容我喝汤的人陪在身旁,也没有绝配的浦江麦饼拿在手上,街道、树木、车流,连同空气里的凛冽,一切都早已变了模样。

如今,又入冬了,浦江街头巷尾的牛清汤小铺应该早已排起长龙了吧。上学的小孩儿、工作的年轻人、悠闲早起的老人,都挤在一间小小的店铺里喝着牛清汤,没有什么值得稀奇的,这便是浦江人的日常生活。睡眼惺忪间,熟悉的揽客叫卖声似乎穿越时空,来到了杭州,我猛的睁开眼,却什么也抓不住,徒留下湿润的枕巾。

家乡牛清汤的味道终究是被我弄丢了,在这个偌大的杭州城里……

 

火锅印象

 

说到冬天要吃点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火锅。现在正是吃火锅的好时候。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围坐在桌旁,中间放一口烧着浓汤的大锅,桌上各色食材一应俱全,人手一副碗筷,夹起食材,放入锅中涮烫,席间欢声笑语的快活场面想想就开心。

说起火锅,历史可是非常悠久了,大约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一种叫“鼎”的容器,用以煮食物,这就算是最早的火锅了。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烹饪技艺的发展,火锅品种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锅、煤气火锅、电火锅、酒精火锅等;就质地而论有锡制火锅、铝制火锅、不锈钢火锅、搪瓷火锅等;按结构来说有连体式火锅、分体式火锅、鸳鸯式火锅等;按烹饪风格来说,有汤卤火锅、清炖火锅、水煮火锅等。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火锅种类纷呈,千锅百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涮的是海鲜之类,配料十分讲究,最讲究味道鲜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火锅汤汁为鸡汤或肉汤,并辅以肉、鱼、鸡等薄生片与菊花一起涮着吃,清香爽口,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特点是火锅中一定要放云腿,配以香菇、鱼肉等生料,鲜嫩香辣,饶有风味;重庆的毛肚火锅,具有原料多样、卤汤浓鲜、麻辣醇香之特点。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山东的羊汤火锅等,也风味别具。

在我的印象中,家人聚在一起吃火锅是最为热闹的。每到冬天吃火锅时,家里上下就前前后后忙活着,汤底自己调,味道自己配,蔬菜自己洗,鱼肉自己挑,虽然花些功夫和气力,但卫生、安全、营养、可口。一般我家都是以鸡汤作为火锅的汤底,等鸡汤烧开后,母亲会放入鸡脯及少许的葱、姜、酒,用文火熬之,直至煮沸,就是一锅鲜美无比的高汤了,最后将早已煮熟的牛肉、鱼丸等放进汤内,待充分煮沸后,就可食用了。这时,再添加早已洗净的各种蔬菜,荤素搭配,就是味道非常鲜美的火锅大餐了。

吃火锅时,一家老小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你一筷我一筷地抢着自己喜爱的食物,然后不停地放入新的食材。嘴上吃不停,在夹菜的间隙还不忘打打嘴仗,讨论着先放菜还是肉,争论烫多少秒最好吃,分享你我最爱的蘸酱……伴随着碗筷的叮咚声,热热闹闹吃完所有的菜,还意犹未尽。火锅那么滚烫,气氛那么热闹,大家的心里多么畅快。

 

最暖不过烤红薯

 

 

瑟瑟的冬日总是来得那么突然,气温骤降,寒风凛冽,行走在路上的人们恨不得用帽子、口罩、围巾、手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事物让包裹严实、急步行走的人们心甘情愿地停下自己的脚步。街头香喷喷的烤红薯,就是其中之一。

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寒假,就和哥哥弟弟们一起欢聚在外公外婆家。每天打打闹闹之余,最快乐的事情便是一家人围坐在炉灶边,把一块块洗净的红薯往炉膛一扔,然后听外公外婆讲讲以前的故事。约莫一个故事讲完,红薯也烤好了。外婆便拿着火钳把红薯从炉膛里一个一个夹出来。每每此时,我和哥哥弟弟们都恨不得自己长了一双不怕烫的手,能立马把红薯拿起来吃。

看着我们几个眼馋到不行的样子,外婆总是笑眯眯地拿出几块小毛巾帮我们把红薯的一端裹起来,既方便我们拿在手里,又防止我们烫伤。还记得,被烤到熟透的地瓜,外面的壳已经黑透生硬。轻轻剥开外壳,里面便露出金黄色的红薯瓤,仿佛推开藏有宝藏的大门一样,恨不得一口咬下去。但红薯瓤的温度太高了,让我们不得不用小勺子一勺一勺挖着吃。

慢慢长大,去外公外婆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可对烤红薯的喜爱依然未减半分。上初中的时候,因为要在学校吃午饭,所以能支配的零钱多了起来。一到放学时间,我和小伙伴们便从学校里一涌而出,撒欢着在回家的路上买零食吃。冬天里,总能看见在学校门口的桥边那貌不惊人的烤炉,不喧闹不折腾,也没有招牌。只消远远地瞅着那烤红薯炉,还有那穿着厚实、双手揣袖的老爷爷,就知道今天有口福了。

有时候就算心里默念着“马上就要吃晚饭了”,双脚还是诚实地迈向烤红薯摊,老老实实交出揣在口袋里、捂了一天的温热硬币,买一个烤红薯边吃边捂手,仿佛捧着一个小太阳。有时候能挑到火候刚好的红薯,表皮薄软,撕开时发现,竟与内里的红薯瓤隔着一层薄薄的空气,于是剥烤红薯的皮就变得格外简单,像撕开蛋卷冰淇淋的纸质外皮一样,从上而下一气呵成,而这种地瓜通常都不会被烤得过分软糯,瓤没那么多水分,甜味也恰到好处,这便是我的最爱了。

如今,独居在外,更不用考虑回家还要吃晚饭的问题,通常看到烤红薯摊,便奔过去,挑一块烤得恰到好处的红薯,捂着它,闻着甜甜的香气,带着暖意和人间烟火气慢慢享用。

 

冬天里的那嘴甜蜜蜜

 

自幼爱吃红糖,每到年底榨糖时节,便开始期盼乡下亲戚送来的红糖糖梗。过去红糖并不是包裹在麻花外边,而是用一根细细的糖梗从上到下周身全部粘上熬制好的红糖,待它稍微凝固,再在外边包上报纸,这样就方便四处运送了。

而现如今,吃货当道。创新改良后,红糖包裹在了金黄喷香、外脆里酥的麻花外边,一时间,红糖麻花迅速成为冬季的时尚小零食。

红糖麻花的制作,最讲究的还属红糖的熬制。伴随着“轰轰”的声响,一根根糖梗放入榨汁机器,榨出来的汁水放入大锅用文火熬,必须得熬上近5个小时,为防熬焦,还得不断搅拌。

作坊里,七口大锅一字排开,两把大勺放置在两口锅内,用于搅拌。随着锅内温度不断升高,锅里开始蹭蹭冒起热气,锅里的汁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粘稠,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深。5小时左右,糖汁已经非常浓稠,用勺子舀起一勺,附着在勺子上的糖浆一滴一滴慢慢往下掉,糖浆就熬成了。

麻花的制作也有讲究,用于制作红糖麻花的麻花必须细而香脆,这样食用起来不容易过量。面粉揉成面团后切成一个个细长的小面团,抹了油后放在面盆里“醒”。面醒好后就把面团搓成长绳,对折成两股,两端捏在一起成一个绳圈,再做同样一个绳圈,扭在一起卷成麻花形状。下锅后要用筷子左右拨动,能使麻花挺直,等到麻花变成金黄色时便可出锅,放凉后的麻花酥脆喷香。

制作红糖麻花的麻花是早已准备好的成品,将熬成功的红糖汁淋在竹篮里的麻花上,再把麻花铺在铝板上用筷子一根根拨开,以防黏成一整块,最后冷却晾干就大功告成了。

这个时候,最按捺不住的一定是一旁围观的人们。红糖麻花甜而不腻,酥松可口,拉丝粘牙,咬上一口,满嘴香甜。

冻米糖小时候的味道

小时候家里要切冻米糖的时候,那就是离过年很近很近了。在我的印象中,我家就切了一次冻米糖。因为切冻米糖是一门技术活,要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来掌控这糖油的火候,还要用专门的模具,不是过年,一般人家也不切糖,也不会备着切糖的工具。大多数时候,父母都会因为准备工作烦琐,过年那几天又不一定能请到切糖师傅而放弃在自家切冻米糖,直接在集市上买现成的。

切冻米糖最主要是准备好糖油和米糖,糖油是用麦芽糖熔化、煎煮而成。米糖有两种,一种是用米饭晒干再炒起来,一种是请走街串户专门爆米花的人代为加工,直接把米拿去爆成滚圆滚圆香喷喷的爆米花。相对于炒的米糖,爆的更为松软,入口即化。

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我家就请了村里有丰富切糖经验的一位师傅来帮我们切冻米糖。切糖师傅那套模具和擀杖,经过一次次糖油的渗透,已经油光发亮。熬糖油时,眼看着麦芽糖熔化成黄褐色的浆液,咕嘟咕嘟地冒起了一个个鲜黄透亮的泡泡,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香甜的气味。切糖师傅凭经验和糖丝在筷子上的粘稠度来判断是否可以用来搅拌米糖了。搅拌的时候速度要快,在糖油变硬之前要让每颗米糖都粘上均匀的糖油,搅拌好的米糖快速装到大案板上那套正正方方的模具里,用擀杖将它敲匀、压平压实。在成型后与冷却前的这几分钟里,快速地切成长条状,再切成一片片。太软了没办法切,还是会粘在一起,太硬了,一刀切下去就碎成了渣。经验丰富的切糖师傅总能够切出厚薄均匀,有棱有角的冻米糖。

这时候,小孩总是最兴奋的,在零食极度匮乏的童年里,难得有这种机会,总要找各种理由往厨房钻,不是偷偷地从锅里用筷子捞点糖油舔一下,就是顺手抓把爆米花往嘴里塞。大人忙着烧锅、搅拌、切冻米糖,对小孩的嘴馋偷吃,就睁只眼闭只眼了。要是切好冻米糖,离过年还有几天,还得好好地藏在几个酒坛子里,封好口子,一是防止变潮,二是防止小孩去偷吃,过年了没办法招待客人。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