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养一两头“两头乌”肉猪,腿皮薄,骨头细,肥肉少,形饱满,味鲜嫩,是腌金华火腿的不二之选。
腌火腿这一行的祖师爷,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有一次,他回家乡浙江义乌探亲时,老百姓将猪腿腌制成咸腿,犒劳军队。回到京城,宗泽便把咸腿奉献给皇上,宋高宗赵构见剖开的肉色绯红似火,就把它叫做火腿。
上世纪五十年代,黄宅的裕民土产行专门收购浦江山区的土特产,尤其是腌火腿,销到上海等地,搞活城乡流通。
裕民土产行聘请了两位经验丰富的腌火腿师傅,一位是黄宅下店村的黄伏生,另一位是傅宅豪墅村的张大庭。他们在下店村租用一间民房,摆放两排高低不同的凳子,上面斜铺一排竹竿,竹竿剖成两半,像盖瓦片一样正反交替排列,腌的火腿就搁置在竹竿上,一端高、一端低,火腿中多余的卤水就顺着竹槽“滴答滴答”流入小缸,有一股特殊的火腿香味。附近村民纷纷挑着水桶前来购买,用小火熬制,当作酱油和食盐用。
从头年冬至到来年立春前这段时间,正是腌火腿的好季节。一只只白白胖胖的猪腿经过上盐、入缸、晾挂、堆捂等工序,变成外形俏丽、肉色鲜艳、气味芳香的金华火腿,“色、香、味、形”四绝,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师傅把腌好的火腿装入竹篾编成的小篓中,外面用稻草绳捆扎,每篓重约两百斤,从浦江郑家坞火车站发货,托运到上海,销到余丰腿行,再远销全国各地。
裕民土产行的股东张竹山以前家中腌过火腿,经验丰富,且与上海的余丰腿行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专管对外营销。有一次,他运货到上海,看到仓库里的火腿堆积如山,十分发愁。谁知过几天再去时,所有火腿均已售罄,原来是被一个香港大老板买断了。余丰腿行要求裕民土产行再次供货,可腌火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腌渍发酵过程。裕民土产行决定派股东黄祖焕到浦江山区去寻找新的货源,专门收购民间腌的竹叶熏腿。
说起竹叶熏腿,主要产于浦江西部的壶源江上游。这里群山逶迤,竹林茂密,气温较低,腌火腿用盐少一点也不会坏。当地山民日常多以竹叶作燃料,入冬后将腌火腿悬挂灶间,每日经受竹叶烟熏,长年累月,熏上一股特有的清醇香味,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竹叶熏腿,成为山民招待亲朋好友的上品。
黄祖焕领着火腿师傅前往壶源江上游收购火腿。他们平时住在大畈湃桥村一户熟人家中,以此为据点,每天走村串户,沿着各条溪流,溯流而上,上门收购。当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平时很难进行物资交流,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腌火腿就成了他们的增收途径之一。
火腿师傅担负检测火腿质量的重任,其方法是用一根竹签在火腿的不同部位刺三签,闻一闻沾在竹签上的气味,质量好坏立马可判,然后按质论价,接着为火腿整形,把削下的边料还给东家,再用木杆秤称量,与山民签订代销合同,最后货款两清。
黄祖焕先把收到的火腿集中到湃桥村,一周后累积到一定数量,就雇佣挑夫一路挑至黄宅,在裕民土产行里打包,然后装运至上海。浦江的竹叶熏腿由此声名鹊起,受到追捧,墙里开花墙外香。
家乡腌火腿最有名的老字号,是浦江城北的“金茂”,从一九一八年开始创立,已有近百年历史。一九五六年,“金茂”火腿公私合营,成立浦江县食品公司,创始人的儿子被安排到里面工作。到了一九八〇年,创始人的孙子张吉林顶职,也到浦江县食品公司工作,又是腌火腿,又是卖肉,干得不亦乐乎,一天能卖掉五六十头猪。后来,他与浦江县外贸局联营,成立浦江县外贸火腿厂,再后来成立私营企业金华金贸火腿有限公司,将原先的品牌“金茂”改为“金贸”。
金华金贸火腿有限公司主打竹叶熏腿,从手工作坊式生产,改进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冬腌,春洗,夏发酵,秋堆叠成香,精肉红似火,肥肉似水晶。它的制作工艺已经成为金华市第一批非遗:选料考究,用农家猪,腿骨细,腿芯饱满,呈琵琶形;用盐量少,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二,淡而香;用甘甜的山涧活水清洗,吸收天地精华;悬挂在竹林中晾晒,接受竹风吹拂;用竹叶燃烧的青烟熏烤,结皮以后,清香不致外溢。
弹指一挥间,如今的金华火腿名扬天下,成为地理标志性产品,浦江的竹叶熏腿更是金华火腿中的极品,不但健脾开胃,生津益血,而且有滋肾填精、益寿延年的功效。(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