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贞祥:童年的火熜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黄贞祥:童年的火熜

转载 黄贞祥2018/01/19 08:33:1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乡愁如水》 作者:黄贞祥 3801 阅读 0 评论 9 点赞


火熜是童年时一种不可或缺的取暖工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寒冬,百姓为了御寒,一只火熜终日不离手。

乡村的冬天是悠闲的,村民们喜欢聚在向阳的墙脚晒太阳,边烘火熜边交流,海阔天空,家长里短,说一说今年的收成,聊一聊明年的计划,许多决策都是在烘火熜时定下的。

家庭主妇们烧好早饭后,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是把灶中多余的炭火拨到火熜里,上面覆盖一层炉灰,成为一天的取暖工具。

当时的火熜有铁火熜、篾火熜和铜火熜之分。铁火熜经久耐用,适合于小孩,缺点是较烫,使用时若不小心会烫伤皮肤。篾火熜是老人的最爱,外用竹篾编成,内置一个陶盆,外温里热,缺点是怕摔。铜火熜由黄铜打造,属奢侈品,上面有一个带孔的盖子,适用于户外携带,赶集做生意的人,常会置办一个铜火熜,天寒地冻时,能给主人带来一点暖意。

火熜的手柄上往往挂有一把小火掀,作拢火之用,把小火掀沿着火熜周边拢一圈后,中央高高突起,起到松灰通气的作用,火熜之火自然就旺了。

那时没有良好的取暖设施,许多人孩提时都是在“站桶”中度过的,把火熜置于“站桶”下,小孩站在桶里,既暖和又安全,大人可以腾出手来干一些活儿,做到照看小孩和干活两不误。

家庭主妇做家务时常系一条围裙,取暖时喜欢把火熜置于腹前,放在围裙内,这样既防风又保暖。有时不小心把围裙的一角挂到火熜里,冒出火星后产生一股“帕布臭”,赶忙拍灭,围裙已然缺角,因此烘火熜的人,衣裤上有一些小洞是常事。

童年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大家身单衣薄,冻得瑟瑟发抖,上学时,许多同学携带一个火熜。上课时用于取暖,一些脚臭的同学烘脚后,整个教室充斥着一股怪味,人人为之侧目,但有时也会飘出一股奇香,那是有同学在火熜中悄悄地煨烤食物。

当时零食奇缺,同学们常从家中偷点食材,用火熜煨烤解馋。食材五花八门,有黄豆、玉米、年糕和番薯片等。把一根细铁丝弯成螺旋形漏斗状,成为火中取豆的一种巧妙工具,既不烫手,又可过滤掉灰烬,是男同学必备的一件神器。课余时大家边煨边吃,非常享受。

一种盛雪花膏护肤品的铁盒,成了当时的抢手货,把豆子、玉米放入盒内,埋于火熜里,一段时间后,随着“嘭”的一声炸响后,玉米被爆成米花,但有时火候掌握不好,食物被烤焦,只能摇头叹息。

放学时,火熜之火已奄奄一息,沿途寻觅一些木柴,放入火熜里,边走边摇,利用空气对流来引燃木柴,一路上烟火缭绕,这种玩法潜藏着危险,大人屡屡告诫,以“白天玩火,晚上尿床”的古训来吓唬小孩。

临睡前,常用火熜在被窝里烘烤一下,这样入睡时就暖意洋洋,有时干脆躺在被窝里直接用火熜烘脚,但这种烘法有安全隐患,有时一不小心,火熜倒翻,被子烧出一个窟窿,甚至引发火灾,因此烘被窝时千万不能睡着。

某村有一位小孩尿床后,白天悄悄地在被窝内放一只火熜烘烤,而后跟随母亲去赶集。回来时老远看到村庄浓烟滚滚,小孩方知不妙,催促母亲快走,母亲则不以为意。快到村庄时,母亲一看是自家失火,赶忙冲进屋内抢东西,但为时已晚,一切都化为灰烬,还殃及了邻家。

事件平息后,方知是儿子惹的祸,一顿暴打后,儿子尿床的事件就在全村中传开了,以后成了村人的笑料,大家把他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

如今的取暖工具多种多样,火熜也离我们渐行渐远。那时的火熜,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个个童年的时光,度过了多少个难耐的寒冬岁月。(作者:黄贞祥)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