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小时候,家乡流行这样的说法: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钢笔的师傅。
一般修钢笔的师傅岁数都挺大,有的是固定摊点,也有的是流动摊点。修钢笔摊只有一个小玻璃柜,里面摆放着笔尖、笔杆、挂钩等零部件,还有小钳子、小榔头和油石等工具。修钢笔大多是换笔尖、笔杆和皮胆,立等可取,收费不高,只要耗费几分钟,花费几分钱,一支破钢笔就获得新生。修好后,师傅拿出一张纸,让顾客写写看,试试手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放学路上经常看到一位修钢笔的老师傅,约摸五十七八岁。有一天,爹爹告诉我,这位老师傅是他的表哥,名叫张世椿,只是不太走动。从此,我开始留意他的身世。
早在一九五〇年,张世椿就开始修理钢笔。当时,全县只有城里一家钢笔修理铺,还是江苏扬州人开的。他到现场观摩两次,看出门道,就自筹资金,到上海工具零件批发部邮购零件,然后关在家中,琢磨两天,弄清钢笔的结构部件,开始设摊经营。
不久,张世椿担任浦江县玄鹿区工商管理所的摊贩主任,在郑宅、岩头、黄宅等集市设摊经营。有时,他挑着担子,到邻县去做行商,期间虽有艰辛,也有欢乐。
一九五〇年夏天,张世椿到邻近的桐庐县去修钢笔。路上,他听说一条载满人的渡船刚刚在桐庐七里泷过渡时翻了,人家提醒他先到庙里去拜一拜,祈求菩萨保佑。听了这话,他的心里直打鼓,还要不要过渡呢?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过渡。第二天一早,他挑着担子,登上渡船,发现江面很宽,船体离水面约半尺,浪头激来,啪啪作响,有点害怕。
渡过富春江,在炎炎烈日下,张世椿肩挑九十多斤的担子,一路跋涉,一路修理。有一天,他发现大树底下有一把凉伞,遮着一个妇女和一个婴儿,预感不妙。他放下担子,跑了过去,一看吓了一跳,妇女仰天躺着,脸色铁青,呼吸急促,衣襟大开,婴儿还在吃奶,分明已经中暑。他紧急施救,先在妇女的脖子上捏了几把,她开始呻吟;又叫人把妇女扶起来,在后背掐了几把,她的脸色慢慢好转;再让妇女吃下随身携带的解暑药,她就转危为安。这时,他挑起担子,继续前行,感觉脚步更轻快了。
返回途中,他经过一条十来米宽的溪涧,没有桥梁,只有磴步,已被溪水漫过。他脱掉鞋子,卷起裤脚,挑着担子过磴步。这时,从远处传来“救命啊,救命啊”的呼救声,他想一定是上游出了事故,立刻放下担子,看见远处漂来一个小孩,急忙跳下水,一把抱住孩子,捞了上来。事后,小孩的爹娘千恩万谢:“亏得你这个救命恩人!”
张世椿来到诸暨杨家岭脚的时候,天色已晚。有一位妇女对他说:“客人,还是在我们这里住一晚,明天一早再走吧。”他看这位妇女面善,就把担子放在她家楼下,人住在楼上。吃了晚饭,妇女的丈夫回家了,手上提着一把斧头。他心里害怕,想起半个月来赚了不少钱,都放在箱里,会不会深更半夜谋财害命?当晚,狂风呼啸,大雨倾盆,房屋“咯咯”作响,楼梯“嘀笃嘀笃”,好像有人要上楼谋害。直到天亮,风雨停歇,一夜惊魂,他没有睡好。
第二天一早,张世椿拖着疲惫的身子,从楼上下来,房东夫妇烧好早餐。为表感谢,他付了比住旅馆还要多的钱。出得门来,他挑着重担,一步一步,拾阶上岭,想起昨晚的猜疑,哑然失笑。当天,他经过诸暨边村、高塍头,回到家中,已是深夜,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
还有一次,是一九五二年八月十六日,浦江县各行各业的几十个小商贩在参加义乌苏溪的物资交流会后,结伴回家,途中经过一座大木桥。当时,大雨倾盆,河水暴涨,与桥面齐平,桥架已经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张世椿胆大,挑着行担,率先过桥。当最后一个小商贩过了木桥、踏上彼岸时,只听得“哗”的一声,整座木桥垮塌了,吓得他们个个脸色发青。
酒香也需勤吆喝,张世椿老早就有广告意识,是一把经营的好手。一九五〇年夏天,他抵达桐庐县城,挂出广告招牌,画了英雄钢笔、蘸笔,写着“上海英雄金笔厂特约修理”。当地的行政执法人员看了,由衷赞叹:“老师傅,你真聪明。我们县里还没有这样的广告招牌哩!”
经营修理钢笔虽然是小本生意,也需绝活。张世椿的绝活就是你要什么配件,我有什么配件。当时,有的名牌钢笔上市以后,厂家为了促进销售,短期内不供应零件。他想出高招,到批发部去购买全新的钢笔,然后拆解开来,作为零件。有的顾客跑到杭州、上海,就是找不到钢笔的配件,不想在他这里找到了,感慨万分。
张世椿常说,修钢笔要价格公道,货真价实。作为一名商人,除了赚钱,还要尽社会责任,尽量给贫困学生免费修理。这一义举为他赢得良好口碑。
有一次,一个高中生对他说:“师傅,你给我配个差点的钢笔头。”
他问:“你读高中了,为什么还要配个差的钢笔头?”
高中生回答:“我家里生活困难。”
他爽快地说:“我给你免费修理,一直到高中毕业。”
张世椿随身携带一块好油石。有些质量较好的笔尖,用坏以后,经过他细心修理,再送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使用起来效果也很好。助人为乐,这是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这一辈子,张世椿骑单车,带行装,跋山涉水,走南串北,跑遍浙江省六个地区三十八个县市的大中学校,为师生修理钢笔。许多学生读初中、高中、大学时,都在他的铺子修钢笔。有的学校负责人常常通过广播通知学生:“浦江修钢笔的老师来了,你们抓紧时间。”
后来,人们爱用一次性的签字笔,写了就扔,加上电脑打字,无纸化办公,使用钢笔的机会越来越少。到了八十五岁那年,张世椿结束了五六十年的修钢笔生涯,回家颐养天年。(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