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很受人们的青睐,曾经风光一时。凡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都有一段和自行车的不解之缘,说起有关自行车的故事,每个人都能娓娓道来。
那时,公路上鲜有自行车的踪影,有一次我姐夫骑着自行车上我家串门,村里的小伙子眼睛为之一亮,还没读小学的我,禁不住村里几位年轻人的怂恿,自告奋勇地前去推车,当刚把车摇摇晃晃地推至晒谷场边,候在那里的几位小伙子一拥而上,有的抢过车把,有的拉住车架,捷足者早已跨上了坐垫,一时相持不下。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出顺序。可当时谁也不会骑,只得相互帮忙,学骑者一路晃晃悠悠,几圈后累得扶车人个个满头大汗,车还未停稳,下一个人员迫不及待地跨上坐垫,其猴急的样子令旁观者忍俊不禁。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兴奋地轮流着过瘾。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自行车是一件奢侈品,它属“三转一响”中的一“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当时购买火柴、肥皂等小件都得凭票供应,对于“永久”、“凤凰”等名牌自行车更是不言而喻了。在那个年代,谁拥有一辆名牌自行车,其优越感远远胜过今天的高档小轿车。
后来,父亲通过在供销社工作的伯父也购得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当时把我兄弟俩兴奋得一夜没睡,购回后先把新车精心地装扮一番,第二天开始上路,由于是新车,一路上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
八十年代初期,本人工作后,单位里偶然会分到一张购买名牌自行车的票证,看着这张诱人的小票,人人都想“染指”。然僧多粥少,最后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抽到者如同中了巨彩,欢天喜地,其余人员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当崭新的车辆展现在大家面前时,许多人只能望车兴叹,徒生羡慕。
当时的人们对新车都珍爱有加,每次骑完后都会仔仔细细地擦洗一遍,把爱车抹得锃光瓦亮,若不幸蹭掉了点漆,心疼的不得了,遇到道路泥泞时宁愿人扛着车走,有些人甚至做到三不骑:“路况差时不骑、下雨天不骑、载人不骑”,更有的简直到了“车与老婆概不借人”的地步。
年轻人更渴望有辆自行车,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满足这个愿望。我个人真正拥有一辆自行车也是在工作之后,一辆“武汉”牌自行车几乎耗尽了我的半年工资。有车的感觉真好,周末回家、外出办事给我带来了许多方便,它一下子扩大了我的交通圈。
“有车族”们每遇庙会时,必会一同前往,大家排成一列,浩浩荡荡,一路上你追我赶,兴高采烈,在人员稠密的地方,仍能穿梭自如,到了目的地后,车子齐刷刷地排了一大列。
周末假期,更是年轻人骑车游玩的机会,记得当年曾骑车到过诸暨的五泄、永康的方岩、绍兴的东湖……沿途有说有笑,非常开心,一点也不觉得累。
经过多年的骑练,车技也在不断地提高,同事间经常会PK一番,骑车捡硬币,悬空停车,骑慢车比赛,有时在人员稀少的公路上甚至会做一下“双放手”的潇洒车技。
就这样,这辆自行车一直陪伴着我,我用它代步、运物,也载过爱人,尤其是两人相恋时,它更成了一种连接的纽带。当爱人坐在车后用纤手轻轻地揽抱于我的腰间,那种飘飘然的感觉至今仍回味无穷。女儿出生后,特地买了一把小竹椅绑在前面的三角架上,带女儿兜风、上学,周末闲暇,经常是前面坐着女儿,后面载着妻子,常回家看看,一路上洒下多少欢声笑语。
如今的自行车早已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更快捷的交通工具,电瓶车、摩托车、汽车比比皆是。今天虽然每天驾着汽车上下班,但当年骑着自行车出游的那种感觉、那份情趣,至今仍萦绕于我的脑际,那种“低碳生活”的情景,久久难以忘怀。(作者:黄贞祥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