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世族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个家族名称,有世代显贵的家族的含义。唐朝史书说“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之比”,可见当时世族的繁盛,而王羲之就是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而当时“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指的就是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与当时的皇室司马氏力量势均力敌,王羲之生活的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而生活在如此强大繁荣的家族中的王羲之却没有被纸醉金迷晃花了眼,一心做那纨绔子弟,如当时的一些名士一样,沉迷于清谈玄学之中,而是一心迷恋书法,广采众长、倍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魏晋笔风,自成一家,给后代书画爱好者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书法极品《兰亭集序》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顶峰,说其是前不见古人,后未见来者也并不为过。被尊称为一代书圣。
我虽然对书法艺术没什么研究,可对那龙飞凤舞的汉字还是颇有好感的,因此对书圣的爱戴仰慕那是自不必多说,此次借在嵊州召开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全体秘书长会议的机会,有幸来到书圣当年位于金庭山的故居,就近膜拜书圣的伟大。此行让我心潮澎湃,让我对书圣的生平以及作品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朝圣书圣起居之所,学习书圣治学精神,是我此行的目的。
那是十月下旬的一个周日,前一天刚参加完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全体秘书长会议的我,与赵杭苏、高朋、王刃、余文樑等人,在嵊州同学会秘书长任峰校友的陪同下,来到了王羲之在嵊州的故居。王羲之在嵊州的故居座落在金庭山的山谷之间。时至深秋,天已有些许凉意,当我们驱车来到这里时,正值正午时分,阳光明媚,天气怡人。我们站 在停车场上远望,四周群山环抱,碧水长流。秋风卷着落叶,擦过微凉的空气,空气里飘散着秋天的气息。我站在落叶与落叶之间,抬头去看,只见远处的蓝天被困在几丛枫叶里头,白云悠然地飘,漫天的安宁与寂静。
走到书圣当年的宅舍---金庭观,景观霎时变得宽广起来,抬头望去,金庭观的大门宽敞巍峨,“金庭观”三个大字高悬在门楣之上,门前两株看上去十分苍老的柏树似两位年逾古稀的将军守卫在那里,阳光撒在绿茵上,鼻端嗅见青草的气息,让我整个人焕然一新。那魏晋时期特色的白墙灰瓦,朱色庭柱,彰显着书圣清白做人,庄严庄重的为人风格,观之可亲可敬。那雕花的门窗,古朴的木门,让我穿越了时光,感受到书圣的气息,那幽静深远的气息让我的脚步不由得慢了起来,生怕打扰了书圣的安宁,静静地屹立在书桌之前,不由得想象书圣那风华绝代、临水而写的美姿仪,我不由得痴了。
告别了书圣的起居室,来到了由灰黄的石板铺成的庭院,石面被一代又一代朝圣者的脚步磨得光华可鉴,我恍惚间感受到书圣那无边的浩然正气,心灵与书圣共同感受这青山绿水,无限风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金庭山上的奇山异水,历经了多少时日的洗礼冲刷,方才有现在的这一番模样。不知不觉,我已步入了书圣殿。殿正中供奉着王羲之与夫人的塑像,他们衣着朴素,面容慈祥。此时,我想起了书圣夫人郗璿。郗璿家境显赫,娘家世代书香,父亲郗鉴是东晋初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书法家,在当时的书法界很有影响力。郗璿自幼耳濡目染,经常与父兄切磋,因而也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郗璿与王羲之成婚后,夫妇二人因有相同的爱好而经常在一起秉烛夜谈,相互探讨书法创作,恩爱非常。她与丈夫王羲之既是夫妻,也是挚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两人相濡以沫大半生,创作了无数美轮美奂的书法作品,也孕育了七子一女,子孙满堂,堪称神仙眷侣。而书圣与夫人郗璿的爱情故事,因为男女平等、夫唱妇随而受到我们的羡慕和感动,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走出故居,沿着条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便看见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挺立着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柏,甬道上铺满殷红的枯叶,风吹叶落,阶梯逐渐被染成灼眼的红,我一步步跨过阶梯,耳边响起枯叶被踏碎的声音,“咔啦咔啦”,音犹在耳,眼里满是高耸的树木与绿茵。越过了几十级石梯,在一个青石铺成的平台上,可见右军墓。信步来到书圣墓地,墓顶圆形,庄严肃穆,墓围用青石砌就,宽敞整洁,墓顶上青草摇曳。墓前是一座单檐挑角的方形石亭,亭中竖立着明弘治年间“晋王右军墓”石碑,稍前还有隋尚杲《瀑布山展墓记》石碑,背面有“明弘治十五年重立”等铭文。先生千古风骨,高山仰止,我双手合十,摒除心底的那丝浮躁,不禁深深鞠躬,向书圣表达我的敬仰与追思之情。“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书圣出神入化、飘逸俊美的《兰亭集序》依稀萦绕在眼前,又身临书圣墓,不觉浮想联翩。王羲之传奇的一生,不仅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巅峰之美,更是文人正气和骨气的典范,感怀书圣风骨,学习书圣严谨的治学精神。站在书圣墓前,我久久不舍得离去。
书圣故里,风光明媚,景色如画,让我们流连忘返。此次之行,得着颇多。不仅有幸欣赏到金庭山的奇山异水,更幸运的是在书圣墓前瞻仰感受书圣的崇高品行和高尚事迹,学习了书圣道法自然、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也算不虚此行!(作者:杨钦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