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中普遍缺衣少食,一年到头难得沾到荤腥,儿时的我们天天盼望着过年。
过年时的菜肴明显比平时要丰盛一些,其中有一碗鱼冻最令人回味,它是正月里招待客人的一道必备菜肴。制鱼冻必须用大鱼,我们本地称它为“鱼种”,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村里有时会分配到一批来自通济桥水库的“鱼种”,主要是鲢鱼和胖头鱼等。
那时每至腊月,通济桥水库都要网捕一次鱼,把捕捉到的鱼配送到一些乡村。用拖拉机运抵村庄后,把鱼卸在大明堂,生产队长亲自动手,把鱼按大小进行搭配,有时为了搭匀,须把大鱼剖成两半,再按照村里户口数量分成数堆,编上序号,标上重量和钱款。
村民们瞄着各堆鱼,眼馋得不得了,为了公平起见,通过抽签来分配,小孩子早就跃跃欲试,争着抽签,抽到鲢鱼者,自然欢天喜地,若抽到胖头鱼,自认为手气不佳。在那个年代,大家都说购买胖头鱼不合算,胖头鱼头大身小骨多。
付清钱后喜滋滋地提回去,在池塘边进行剖洗,虽然寒风凛冽,手指也被冻僵,但心里充满着喜悦,因为不久就有鲜美的鱼冻可以吃了。
把剖洗干净后的鱼拿回家后,为防止馋猫和老鼠偷吃,先挂在天花板下,待到除夕时再烧煮。做鱼冻时先把鱼剁成小块,放入锅中煮沸,边煮边捞去白沫,去除腥气,然后放入盐和调料等,盖上锅盖,煮透后带汤盛入碗中,一段时间后就凝结为晶莹剔透的鱼冻,乡人称这种做法为“清水冻”。
那时的鱼都是野生的,肉质鲜美,做出的鱼冻饱含胶原蛋白,富有弹性,放入嘴中,软嫩爽口,入口即化,令人回味良久。 鱼身部位的鱼冻自然要留待正月里招待客人,自家只能吃鱼头部分,兄弟姐妹几人各盛一碗由鱼头煮成的汤汁,自己保管。这碗鱼冻作为荤菜一直要吃一周左右,盛汤时大家争抢家中那只最大的碗,以期能多分到一点汤汁。每到吃饭时,各自拿出那碗珍藏的鱼冻,用筷子挖出一小块佐餐。就餐时,兄弟间相互觊觎,有时伸出筷子到他人碗里偷夹一块鱼冻,一时你抢我夺,引发“战争”。
每年拜年时是最兴奋的,不但有红包可以拿,而且可以一饱口腹之欲。亲戚家都会摆出几个“碗头”,其中一碗鸡肉必不可少,但这碗鸡肉是为了凑足“碗头”的数量,作为装点之用,不能随便食用,一直要摆到元宵前夕。这碗鸡肉是蒸了又蒸。
那碗鱼冻是可以尽情享用的,食用前先把鱼冻翻个底,浇上一些浸有生姜末的米醋,再用筷子把鱼冻搅碎。食用时几筷下去,就已碗底朝天,因为大多人家把鱼冻装在一种看似高大,其实容量较小的“高脚碗”中。
由于久未沾腥,吃鱼时难免有些猴急,一不小心,鱼鲠在喉,这时采用吞米醋的方法,往往很难见效。一位邻村人鱼骨卡在喉部数天,痛苦异常,后来听说一个偏方,吞咽一些鸭的唾液可以缓解,于是整个正月都在各个村庄转悠,满世界寻找鸭子。
在食材缺乏的年代,老百姓为了能吃饱吃好,想方设法来提高菜的数量和质量。把鱼制成鱼冻,是那个年代一种无奈但非常实用的方法。(作者:黄贞祥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