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访白石老人赵仲润先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访白石老人赵仲润先生

转载 缇莫2018/04/26 23:08: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张天彬 3427 阅读 0 评论 83 点赞

访白石老人赵仲润先生

作者:张天彬

浦江素有“中国书画之乡”之誉称,历代文人辈出,其中不乏大儒宋濂、吴莱诸公,而浦江又以秀美风景,著名于浙江,其中便有一好去处,跻身于大美浙山之中,那便是浙中第一溪山“白石湾”! 白石湾四季清明,此处溪水潺潺,风清云扬,茂林修竹,又有学人雅士。在万年上山的浦江,又不知培育出了多少学究。

“听父母说,我出生11个月后在地上乱爬,把父亲的砚台打翻了,身上沾满了墨水,父亲认定我是与墨水有缘的人,就从小让我学书法。”这里的我便是浦江著名书法家赵仲润老先生,先生生于白石湾下,幼于南山从学,点墨挥洒之间以山水为乐,故号“白石老人”;书法之处以地域为名,故人称“南山脚一支笔”。先生自1929年初出之际,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从学书法,九十年如一日,覃思书法不惟名利是务。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

戊戌年谷雨时节,我来到赵老所居之处,见门前青苔郁郁,一间平房皑皑,一桌书法洒洒,简陋朴素之中却透漏出老人家高雅的风骨,由衷赞叹赵老艺术情怀。步入家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素描肖像,据赵老回忆,此画作由浦江知名画家张兴河先生为其所作。兴河因慕赵老之名,羡赵老之书,故于几年前登门造访,请教赵老之书法精义,感叹赵老之学识,故作兴作相。赵老精神抖擞,面慈心善,古人讲“相由心生”,我们或许可以寻此画作,探寻老人世纪书法之旅。

当我问起学书法的旨要时,赵老莞尔一笑:“酬勤而已”。我问赵老:“您出生在旧社会,那个年代食物短缺,温饱都成了问题,哪里还顾得上勤练呢?”赵老顿了顿,方说:“我出生农民,能温饱是我父母最大的盼头,下田种食,上山砍柴都成了我们几个弟兄的家常便饭,我也正是在获求温饱的路上获得了一生的温饱。”茶语谈姿,方知赵老无论是下田种食,抑或上山砍柴,休息之时,每以木杆在泥土、山坡上临画起了文字,虽身处劳作,然以此为乐、不改其趣,正是他此般对书法的痴迷与热爱,正是他的这份执着成就了他一生的“温饱!”温饱的不仅是脾胃,更丰富了其一生的内涵!赵老又言及,自小读书,作业无不以毛笔书写之,老师每批改作业,及在其作业下审评其字“大有进步”四字,这也在赵老年幼的心田上播下了书法的种子,并激励着赵老为之一生的书法生涯!这些不禁让我想到了爱因斯坦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赵老的“汗水”来源于其对书法的热爱,并深深地扎根于其固执的禀性,《中庸》有道:“择善而固执之”,择善从之并以此固执之,此番固执又何尝不是精一诚明呢?!自诚而明,自明而诚,大道可彰!

二、书生意气挥毫墨

拜访之余,赵老随性泼墨,一时间舒畅快意,出佳作几幅,分展如下,以飨同仁。

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为笔锋之体,骨者为书毫之风,血肉者为墨水之泼洒。

先生时年九十而骨正筋柔,气血平和,面色红润,正获益于书法功夫!所谓书法练气,气足则身正;书法畅意,意舒则血和。身正血和,长养天命,乃可长久,我想先生之人,先生之书,亦必久留于我们心田细细品味!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