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曾经辉煌的浦江制烟厂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曾经辉煌的浦江制烟厂

转载 黄贞祥2018/07/29 08:24:5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乡愁如水》 作者:黄贞祥 5828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我国自古就有许多烟民,那时所抽的都是旱烟,以竹管烟筒为吸烟工具,烟丝多自制,一些村民自己种植烟叶,晒干后请人加工。市场上也有出售烟丝的摊位,乡民们可购,也可拿自种的烟叶去兑换,这种烟丝虽然粗陋,但价廉物美。后来随着外国传教士的到来,香烟就渐渐流行开来。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市场上已有了许多国产牌香烟,其中有名的有美丽牌、红金牌、金鼠牌和红三星牌等,打破了外国资本家对香烟市场的垄断。

1948年,我县黄宅上潮溪村的殷户黄世武在外地工作多年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开始回乡创办实业。几经考察,发现香烟的利润较大,遂从上海购买了一台制烟机,高薪聘请了一位制烟师傅,同时在村里招聘一些村民,在家中办起了制烟厂。由于资金和经验不足,断断续续坚持了一年。后来与一位倪万通老板合作,专门生产跑马牌香烟,并把烟厂迁到了黄宅市基,与我父亲所开的商店相邻。

倪万通是浦江通化人(现属兰溪横溪地域),他专管收购烟叶。那时通化一带许多村民种植烟叶,一年可采剥数次,夏季和秋季所采的烟叶分别称为伏叶秋叶伏叶肥大,更受烟厂的青睐。村民们把烟叶采下后,晾摊在篾簟上,为了防止风吹,上面覆盖一层稀疏的竹帘。采完烟叶后所剩的烟秆由于富含烟碱,有杀虫的功效,百姓把它购回家后,切成小段,塞到水稻的根部,可防止螟虫对庄稼的啃食。在农药奇缺的年代,烟秆成了防止庄稼病虫害的一大法宝。

倪万通把采购到的烟叶打包后,雇用挑夫,翻越大黄岭,挑到厂里,每天至少一担,每担约重百斤。烟厂工人先抽掉烟筋,再把烟叶叠放在一起,放到压榨器中,通过人工压成烟饼。压榨时,棕褐色的烟油从烟饼中慢慢渗出,滴到盆里。这种烟油有着特殊的气味,有杀虫除虱的功效,母猪临产前,村民们都会用这种烟油把母猪周身擦涂一遍,这样可防止新产的猪崽感染猪虱。

接下来把烟饼夹在两块木板之间,用刨子刨成细丝。这是一项技术活,工厂专门从义乌聘请了四位刨烟丝的师傅,另外还聘请了三位炒烟丝的师傅,炒烟师把烟丝放到大锅后,控制好火候,边炒边翻,适时喷洒一些白酒和蜂蜜等,使烟丝气味变得芳香纯正,当炒至暗黄色时,就是成品烟丝了。烟民们常说:种烟是基础,炒烟是关键。

黄世武专门从潘宅黄都村高薪聘请了一位管理机器的师傅,他叫黄有才,不但善于管理,而且还会修理机器。当时乡村里还未通电,所有机器都靠人力驱动,由四位精壮的小伙子轮流手摇一个大转轮,以此来驱动制烟机,工作时连续不断。

先在制烟机的一头装上一大圈烟纸,通过传送带输送到工人面前,工人在烟纸上均匀地添放烟丝,机器自动完成上浆、包烟、印章等操作,当长长的卷烟从机器末端出来后,用一把锋利的小刀把它切成一支支标准长度的香烟,但有时小刀漏切,出来的香烟是常规长度的两三倍,分烟工需把这些残次烟一一捡出。包装香烟的女工大多是上潮溪人,她们手脚麻利,动作娴熟,随手一抓就是二十支香烟,放入烟盒后糊好封口,一包包有棱有角的香烟就成形了。

父亲隔三差五到隔壁烟厂去串门,老板所递的香烟都是机器漏切后长长的那种,抽起来有点费劲,久而久之,父亲居然抽上瘾了。

那时浦江本地除了生产跑马牌香烟之外,还有数家制烟厂,如岩头有红鲤鱼牌香烟,钟村有老鹰牌香烟,他们的产品各有特色。到了1951年,为了扩大规模,互相取长补短,三家制烟厂进行了合并,厂名更改为三益合营烟厂,厂址也迁到了浦阳县城。

后来国家进行了三大改造,遂把三益合营烟厂进行了公私合营,厂址迁到了杭州,制烟厂的所有设备和工人师傅也一同来到了杭城,成了现在杭州卷烟厂的前身,曾经辉煌一时的浦江三益合营烟厂就这样消失了。

黄祖焕/口述 黄贞祥/整理 网络配图

原文刊于2018718《今日浦江》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