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浦江周氏三姐妹丹青耀京华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浦江周氏三姐妹丹青耀京华

转载 在线管家2018/12/22 11:50:1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快资讯 作者:浦江在线 4559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周氏三姐妹,从左往右依次为周秀娟、周荣娟、周苏英



11月20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的一间工作室内,周荣娟在宣纸上画完《红叶图》中的最后一片红叶,完成了第二幅"小样",这是她在为明年献礼建国70周年而创作的中国画《万山红遍》作准备。

"三代善画、父子同书、夫妻共绘、兄弟斗彩",美术界有个赫赫有名的浦江现象,近来饮誉北京的来自浦江石马泉溪村的周氏"画家三姐妹"便是生动的一例。当天,正在人大画院进修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浦江画家周秀娟与姐姐周荣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三姐妹与画笔结下的不解之缘。

美术创作是条"长征路"

"我们三姐妹走上了一条‘万里长征路’,但从未后悔。"47岁的周秀娟一头短发,笑起来和蔼可亲。谈起三姐妹进入美术行业的缘由,她与大姐周荣娟相视而笑,受家乡浦江文化氛围的影响,她俩与三妹周苏英从小热爱美术,但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

八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周苏英遇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孙其峰艺术研究会写意花鸟画工作室的孙季康、王玉山、马新林等名师,在他们的悉心传授下,渐渐入门。之后,她又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鸣京先生的研究生,研习山水画,创作重心也由写意花鸟画转入写意山水画。

受三妹影响,大姐、二姐也先后来到人大画院,周秀娟研究工笔花鸟画,师从苗重安、唐秀玲、朱红晖等名师,现已是中国美协会员;周荣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的入会资格奖,并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孙其峰艺术研究会花鸟画工作室班主任;最早入门的周苏英则在北京智慧长阳文化产业基地工作,始终未曾与画笔生疏。

"我们学过不同的专业,也曾经从事过其它的行业,觉得谋生与兴趣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如果前者是物质生活需求,那后者一定是精神的欢喜和愉悦。"在周秀娟看来,从成才角度来讲,学习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容易,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过美术可能要更难一些,"因为除了社会的认可度以外,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没有极限,美术家的追求也没有终点。"无论在学艺过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姐妹仨立志用手中画笔讴歌新时代的初心始终不渝。

硕果累累全靠"跑"出来


今年是周秀娟来北京的第六年,也是周荣娟的第三年、周苏英的第八年,每天在工作室里从早上8点待到晚上11点,双休日、节假日无休,分秒必争地画画似乎成了周秀娟、周荣娟两位进修班同学生活的全部。平日忙于工作的周苏英也时常来工作室,每次她一来,三姐妹就围坐在一起开小会,分享创作感悟,交流艺术理念,寻找画画灵感。

画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周秀娟思考了一下,"就像生孩子。"她将每一件美术作品视作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过程痛苦,结局喜乐。周荣娟则用导师孙其峰所说的"痛快"二字作了形容。

她俩经常跟随工作室去北京郊区、敦煌、山东、安徽、浦江、西双版纳等地写生,一方面为线描创作与水墨创作做准备,另一方面为参加全国性美展创作工笔作品、写意作品积累素材。

回忆起在敦煌写生的日子,周秀娟笑称"吃饭都是跑的!一点也不夸张!"当时,她刚来工作室进修没多久,跟同学们水平差距大,心里特别急,什么都想学。

起步最晚的周荣娟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画画,只去离人大画院最近的食堂吃饭,来了北京三年她甚至连人大校园都还没好好逛过一遍。为了尽快补上理论知识,她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美术考研辅导班,《艺术概论》《美术概论》《外国美术简史》……她的辅导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课堂笔记与学习心得。

就这样每天画画、看书,姐妹们与时间赛跑了多年,跑出了累累硕果——周秀娟的作品《城南旧事》入选 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风儿轻哼着歌》入选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周荣娟的作品《花曼宜阳春》入选第十届全国当代花鸟画家优秀作品展,作品《若要盼得佳人来》获"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首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奖;平日忙于工作的周苏英也是成果丰硕,山水画作品《晚来秋宜人》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山水画作品《空谷梦境图》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翰墨神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这些令人欣喜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被公认为三姐妹中最聪明、最灵气的周苏英,是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她在学习笔记中感慨道:"一位好老师,是会关注到我们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有时是整体的把握,有时是细节的调整,一步步指导我们改进、完善和提升。"

当年,周苏英在创作研究生毕业作品《空山静 人语稀》时,每画一稿,她的老师姚鸣京和马新林都会提一次意见,并要求她再画一次,前后改了五六回,历时数月得以完成。最终,该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北京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远离家乡,求学北京,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曾经,周氏三姐妹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然而下定决心求学北京之后,周秀娟与丈夫一手创办起来的企业、周荣娟的会计工作、周苏英的律师工作,都被她们毫不犹豫放弃了。除了周苏英安家在北京,周秀娟与周荣娟都是各自在北京租房,丈夫与孩子生活、工作在其他城市,父母则在老家浦江生活。

周秀娟坦言,离开相对自由而独立的家庭生活,重新回到学生时代的集体生活,确实需要花一些时间适应,不过生活上的困难倒不是问题,关键是学习画画的心理历程,"初学画时是兴奋的,有些盲目的,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我们反倒感到了些许迷茫。"

逐渐丰富的画画技巧与创作经验,让她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强烈的紧迫感驱使她们抓住一切机会夯实根基,提升技能,开阔眼界,紧跟时代步伐。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牺牲是免不了的,除了自我牺牲,还体现在家庭成员的无私奉献上。周荣娟感慨,"我们三个人都是足够幸运的,有一个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家庭,能一年又一年地任我们在外地求学,一次又一次地放我们外出写生,他们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做不到。"正是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热爱美术、尊重梦想的大家庭,令三姐妹得以全身心投入创作,无后顾之忧。

在这么多去过的城市当中,北京非同一般的包容度让它成为了三姐妹眼中最迷人的城市。"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我们三人画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不管我们在画什么,都能融入一个温馨的圈子。北京也是一个富有灵敏度的地方,各种艺术区块、艺术团体、艺术学派等交融杂汇,各种信息、展览、商业活动等碰撞摩擦,你只要在任何一个坐标上找到一个交叉点,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很不一样的人。这在国内的其它城市是很难办到的。"周秀娟说。

时不时,周秀娟会接到老乡的电话,邀请她回去担任家乡的美术机构负责人,她都一一婉拒了,一句"只想在北京学习,也只有在北京能学习"说出了三姐妹的心声。除了人大画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了她们最常去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美术展览前留下了她们认真观摩、学习的身影。

在北京,活灵活现的正宗的传统艺术与冒着热气的解构传统的现代观念交织在一起。消化、吸收、揣摩,浦江周氏三姐妹正摸索着经验,憧憬着未来,在美术创作之路上展现着浦江画家的风采。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