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湾来村在岩头镇西部,毗邻仙华山景区。始祖陈宋仕生于弘治年间,卒于嘉靖乙巳。陈姓约五百年前从大畈析居岩山而来,时移境迁,村名也换作湾来。相传古时大畈陈氏打猎到岩山,觉得此地气势非凡,实为宝地,便选择在此居住。
岩山村古时叫作龙岩,湾来村古时叫作岩山。两村南北相对,路途较近,亲戚较多。龙岩村门前龙门甚高,有一夫当关之险,旁人看来这是身居险地,长久必有大灾。龙岩村张姓太公与陈姓太公商议,要斩除恶根,并把龙岩村名一起改掉。可是两人一起到村前村后观看,此地岩多山多,离不开岩字山字。陈姓太公心领神会,把自己村名岩山送予龙岩。而后把自己的村名改成湾来。
湾来村有大树王、龙殿、老虎洞、五指石等景点。称为大树王的樟树,在村新屋里十五间正东边,树龄有260多年,需两人合抱。龙殿有上龙殿、下龙殿,信众甚多,香火旺盛。老虎洞在村西的马车岭脚,可容纳二三十人,雨天过路行人常在此休息。清朝农民起义“千人会”领袖杜益勇,在此洞附近被清兵用石灰包撒伤眼睛,才被擒获。五指石则与村陈姓太公相关,相传迁来此地后,族人到处改山造地,一日几人在山脚干活,却不知山上巨石慢慢滑下。陈姓太公见状,箭步迎上,手托巨石,大喊“快走”。人们知晓避开,他才放下巨石。村人为此称陈姓太公神力,又见此石印有五个指坑,称之为五指石。
至第五世陈克化,宗谱赞“秉性纯粹,制行端方,年值荒歉,出粟赈济,韩侯、黄侯嘉其德行屡匾之。“资善堂”“周急善家”“尚义可嘉”“硕德重望”等牌匾均由邑尊即韩侯、黄侯恩赐,上述牌匾至今悬挂于资善堂上。
康熙年间曾有大旱,到处都是灾民。陈克化大发善心,在左溪寺对面来倒山山脚大路边施粥三天。只是他六十岁无子,亲朋好友规劝他娶妻生子,并说做人善良贤德,上天不会让他绝后。为此他娶赵氏,于六十一岁得子,陈氏一脉又得以香火传承。
资善堂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共分四进,分别为门厅、花喜厅、大厅、堂楼。门厅为石门架,匾额镌刻三字“大方伯”,三字为浦江县晚清书法家黄尚庆的弟子沈砚田所书。磉子石滚圆如大鼓,堂柱尽可合抱。厅内犹存壁画,雕梁牛腿,尽显风姿。资善堂为廿四间规制。每三间房有一个砖垣,用以预防火灾。每厢之间有小台门及公共楼梯,下雨天不用雨伞,穿布鞋也不会湿鞋。
资善堂的“周急善家”,词来源于孔子说过的,君子周急不继富。也指陈克化周济急难,以善为家。这也为堂名称作资善,奠定基础。资有凭借之义,又有累积之义,一是宣扬先辈前已有善行,二是要求子孙不断积善。
与善字相关的还有孝善井,也与陈克化施粥三天有关。天下大旱,喝水困难,陈克化也苦思冥想。或是他的仁心举动感动了上苍,为此托梦于他,见一颗巨大的珍珠落于大厅天井西边。陈克化宁信其有,请来工匠挖至七八米时,见清泉咕咕而出。当时众人不相信,在如此高的地方会有水源,且甘甜可口,待一挖出,才感知仁心,为此称此井为孝善井。
而今,湾来村响应岩头镇党委政府的异地搬迁政策,集体搬迁至幸福新村,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房。原村内大量闲置的土地,进行了流转,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因善而名的山村,走上了康庄大道。(文/见维 图/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