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灵庚:忆陈汉才老师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黄灵庚:忆陈汉才老师

转载 在线管家2019/09/20 10:00:5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黄灵庚 3425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读着浦江中学校庆办发来的这张浦中65级毕业生名录,许多如烟往事渐渐清晰起来,一齐涌上心头,其间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有关陈汉才老师的点点滴滴。陈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最敬重的老师,他心地善良,待人诚挚,百方关怀、爱护学生,令我感篆终身。

  那时寒门子弟进入高中,能把三年的书读完,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家的情况非常困难:我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生计,全靠父亲独力支撑。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所以,父亲在我初中毕业后,就希望我能做他的帮手,没打算让我上高中。后来在亲戚、老师再三规劝之下,才勉强同意。陈老师知道我的家境,每年给我二元五角助学金,在当时这是很高的补助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每逢星期天或者节假日,我会想方设法去挣几个小钱。记得高一时,我从大畈的池漕村拉回一车柴火,赚了一元二角的“脚力费”,甚为兴奋。——这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的非法行为,学校是不允许的。我尝到了甜头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会在节假日去挣“外快”。有一个暑假,我和同班同学黄如星去通化(在今兰溪市,原属浦江的梅江区)贩运化肥。化肥在当时是紧俏物资,属于政府分配。或许是兰溪比浦江宽松,货源较丰富。那天,我们两人起了个大早,凌晨三时就出发,推着独轮车,赶到横溪才九点左右。我们运气不佳,从横溪到墩头,再到石埠,几乎跑遍了梅江区小镇的所有供销社,都未见有化肥出售。总不能空手回去吧,两人核计后,在横溪买了三百多斤西瓜。谁知在过桐木岭时翻了车,摔破了不少,运回家里只剩下二百来斤,亏大了。这件事很快在我们村里传开了,被村里的一个“好事者”抓到了“投机倒把”的把柄,一封检举信便寄到了浦中,最后落到了陈老师手上。

  陈老师约我谈话,先让我看“检举信”,然后要我解释事情经过。当时我害怕极了,如实坦白、交待了整个过程,并要求学校别处分我。孰料陈老师笑了笑,反问:“谁说要处分你了?”并一再告诫我,不要影响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此时我才如释重负。后来,黄如星告诉我,陈老师在学校领导面前为我们作了担保,不然,我们两人麻烦大了。在陈老师关心、爱护下,总算平平安安地度过了高中三年。

  由于我深度近视,选择专业受到了许多限制,所以在高三下学期就决定改考文科,陈老师很为我惋惜。填写志愿时,我征求了陈老师的意见。陈老师说,厦门大学是所很不错的学校,建议我报考。还说,自己就是厦大数学系毕业的。于是,我真的填报了厦大中文系。那年高考,我的成绩是很不错的,按理厦大中文系应该录取我,后来才知道厦大中文专业在浙江没有招生名额——那时招生名额是不公开的,全凭碰运气。第一志愿等于白填,而被第二志愿的杭州大学中文系录取了。进入杭大以后,班主任告诉我:“你的高考成绩在新生中是第一名。”当时觉得有点冤哪!后来感到也挺好:大学学习,全靠自己,名牌与否,并不重要。

  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在长兴县乡下一所偏远的中学教书,意志消沉,便埋头读书,断绝了与外界所有联系。1988年,我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刚好那时在浦江带实习生,顺便去浦中拜访了陈老师。二十多年未见了,陈老师衰老了许多,但是他一眼认出了我,劈头就说:“黄灵庚,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啊!”听到这句话,真让我羞愧难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陈老师于己有恩,怎能忘怀?在交谈中,陈老师似乎对我们这届学生特别有感情,全班41个同学的去处,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并告诉我在金华工作的还有张长生、张玉铣、吴群仙等同学。后来,大约是1993年,我再去看望陈老师时,他表情木然,脑子已不太清楚了,令人伤感不已。

  如今我也是76岁的老翁了,当了一辈子老师,教过学生无数,而让我记住名字的真没有几个。跟陈老师相比,真是霄壤之别。正逢母校80华诞,和同学们回忆那些往事,回忆陈老师的点点滴滴,历历如在眼前。不光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如此,其他同学的感受也是如此:师恩无量大,陈老师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末以赋诗一首,以示纪念校庆。诗曰:换斗移星八秩盈,龙峰塔下约归程。南临浦汭水声急,北望仙华山色明。峥嵘往事长相忆,寥落白头不再青。惟有师恩依旧在,如潮思绪自难平。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