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浦江饮食文化》一书记载了很多浦江传统美食,最能拨动我心弦的是豆腐皮鸡蛋汤。在我看来,时间沉淀出来的美食,是最难让人忘记的。
1975年4月17日来浦江时是个清晨,绵绵细雨中没走几步,穿着布鞋的脚就有了凉意。踮着脚尖,跟着同行的大人和孩子们,沿着后街的石板路往北走,觉得长而窄。
小巷边的屋檐下,每户人家都是用青石板砌的走廊,虽然有高有低,但彼此相连,不用打伞,从南到北也不会淋湿衣服。许多人家的屋檐下还放着木盆、木桶,用来接水。有的人家是开小店的,门板是一块一块插在一个槽里的。小吃店的锅里腾腾升起的水汽里有东西翻滚着,比饺子小得多,后来知道是小馅馄饨(我和家人根据浦江话的谐音,叫它“瞎眼馄饨”)。灶台边放着一溜搪瓷碗,放着一撮配料,现在知道,那是虾皮、紫菜、葱花、猪油和酱油。
刚刚到新的地方,爸妈可以不用马上上班,我也不用马上上学。安顿好住处,我们就去逛街,印象最深的是横街,那是菜市场。
与后街不同的是,我看到了养在搪瓷盆里的嘴巴不停开合的鱼,还有黑乎乎的沾满泥泞的螺蛳。鱼在老家也常吃,但是把螺蛳当成家常菜就没听说了。
在后街,我看到了常吃的豆腐、千张,还有一种用稻草捆着的、好多张叠在一起的、薄薄的黄黄的食材,老家没有,爸妈叫不出名字。卖家说是“豆腐皮”。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名闻遐迩的“浦江豆腐皮”。因为不知道怎么吃,就没有买。后来,因为爸妈工作忙,不会把研究食材的事情放在心上,就渐渐熟视无睹了。
几个月后,年幼的妹妹得了急性扁桃腺炎,在县人民医院住院。由于不能吃硬的饭食,爸妈就给她煮粥,也到街上给她买“瞎眼馄饨”。有一次,妈妈从医院回来,端回来一大茶缸豆腐皮鸡蛋汤。由于我家离医院很近,端回家时,汤还是热的。
这是病友家属送给妹妹吃的,太多吃不了,妈妈就端回家给家人尝尝。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豆腐皮。这才发现,豆腐皮薄得很,但是不嚼它又不会自己烂掉;与豆腐皮烧在一起,鸡蛋的味道有些不一样。那天,我和家人怀着感激之情品尝了这碗豆腐皮鸡蛋汤,这是浦江人送给我们的。从此,我对豆腐皮有了亲近感,与浦江人也增加了亲近感。
后来,爸妈学会了烧豆腐皮鸡蛋汤,我们姐妹长大后也学会了,我们的孩子也学会了,还经常用青菜炒豆腐皮,偶尔,也用豆腐皮炸响铃。再后来,我们把豆腐皮作为礼品赠送给安徽老家的亲友,共享“第二故乡”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