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全部分类

article_tougao_banner.jpg

    • 头条推荐黄贞祥:童年的火熜

      火熜是童年时一种不可或缺的取暖工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寒冬,百姓为了御寒,一只火熜终日不离手。 乡村的冬天是悠闲的,村民们喜欢聚在向阳的墙脚晒太

      #文学#
      2018/01/19 08:33:14 · 380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人生最忆是童年

      童年像一条小溪,流淌着轻快的五线谱。童年像一朵朵浪花,层层叠叠,魅力无限。童年像闪烁的星星,五彩缤纷,照亮漫漫人生路。童年是懵懂无知的,天真无邪的,快乐美好的。

      #文学#
      2018/01/17 21:17:23 · 5185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修伞·补鞋

      伞是寻常之物,旧的破了,一丢了之,再买新的。在我童年,伞是很珍惜的,破了补,补了破,破了再补,直到破得不能再补为止。 “修凉伞—补雨伞—哦!凉伞雨伞

      #文学#
      2018/01/16 16:45:41 · 4905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石井寺《琉璃碑》的故事

      石井寺建于吴国建衡二年(公元271年),距今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寺庙坐落在虞宅凤凰山后的一个山坳里,四周五座小山包紧紧环绕,恰似一朵莲花。 石井寺

      #资讯#
      2018/01/16 10:36:13 · 333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补缸·补碗 ·补锅

      “补缸哦——补甏哦——”,小时候,循着这样的吆喝声,我经常看到补缸师傅拎着一只包,装着—把小铁锤和几把钢錾,还有盐卤、铁沙和钢钳等材料,上门服务。

      #文学#
      2018/01/12 09:26:39 · 397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许照煦:近视眼的女人

      村里人都说阿花是近视的女人,其实她既不戴近视眼镜,更不眯着眼看人;只是眼光短浅,看在自己鼻头尖上;急功近利,乱点鸳鸯,把漂亮能干、握笔杆的教书女儿,许给了手拿砖

      #文学#
      2018/01/09 20:44:54 · 3903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许照煦:返乡路上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玩输送罗湾多云。 ——元稹 冬至前后,泼水不流。江南的浦江滴

      #文学#
      2018/01/09 20:36:14 · 342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儿时记忆:暖鞋

      还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穿过的用布做的暖鞋吗?相信60/70/80后的大多都是穿着暖鞋过来的。暖鞋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现在这些鞋子比不了的,那就是舒适。

      #文学#
      2018/01/08 11:00:06 · 315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章中林:盼望一场雪

      时令已是深冬,到处一片肃杀,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寒冷。凝望着天空,期望着今冬的第一场雪,可是到现在还看不到一点要下雪的迹象。 记忆里,冬天的雪是洋洋

      #文学#
      2018/01/08 10:18:54 · 311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打白糖

      家乡对于糖的称呼,与众不同:白糖叫白砂糖,红糖叫乌砂糖,麦芽糖叫白糖。加工麦芽糖,就叫打白糖。那么,白糖为什么不用“做”或者“榨”,偏偏用“打”呢?这个跟加工工

      #文学#
      2018/01/05 08:35:20 · 400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虞宅砖雕墙再现砖雕艺术,屹立五百余年不倒

      冬至那一天,天气寒冷,我随几位乡干部前往虞宅村去了解砖雕墙艺术文物。踏在第三期旧村改造被拆除老房子的一大片废墟中,看见屹立在村中央青砖黛瓦的古建筑虞宅大厅,尤其

      #资讯#
      2018/01/04 22:27:06 · 314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钱希林和他的《解字诗》

      钱希林,1945年出生,浙江浦江人,现居上海。他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为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资深翻译家。译作有日本长篇小说《一切正常》和中短篇小说等,与浦

      #文学#
      2018/01/04 22:21:46 · 413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浦江香菇之父

      我爱吃香菇,不但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是浦江县最早种植香菇的人。直到今天还有人称我是“

      #文学#
      2018/01/02 07:35:30 · 335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放下过去

      人来到这世上,总会在一段路上,耗费很多光阴,然后时光的流逝,并不一定会让人看到希望。每当此时,就应该告诉自己;或许,应该改变方向;放下,才能过去。

      #文学#
      2018/01/01 21:50:41 · 317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捞豆腐皮

      小时候,亲友给产妇送礼,大多是红糖、鸡蛋和豆腐皮三样。豆腐皮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滋补品,身价金贵,制作繁复。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黄宅何山畈村

      #文学#
      2018/01/01 14:56:03 · 333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百年九皋殿:供奉白鹤圣帝的庙宇

      九皋殿是一座供奉白鹤圣帝的庙宇,坐落于岩头、黄宅、大许三乡交界处之湖桥村,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九月,竣工于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九皋殿名称源自《诗

      #资讯#
      2017/12/31 14:23:25 · 912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索面

      小时候,我家常吃面条,人家总是一脸羡慕地说:“你今天过生日啦!”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村人难得吃上一顿面条。按照家乡的习俗,生日吃面,面条长长,寿命长长,有祝愿

      #文学#
      2017/12/29 12:20:05 · 2661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潘朝阳:民间故事中的周璠

      因为周璠是道光皇帝的先生的先生,所以潘周家一带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民间故事。 有一年,一个浦江县令去桐庐县调解纠纷,路过潘周家,不知道“文官下轿,

      #文学#
      2017/12/28 22:10:33 · 4789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磁带岁月:永远的《粉红色的回忆》

      每当我车里播放怀旧歌曲《粉红色的回忆》时,那些陈旧的往事与记忆就会陆续被挤出来了,晾在眼前,闪闪夺目,到现在我每次静静地听它,总会发呆、沉思,仿佛又回到那个年代

      #文学#
      2017/12/28 09:02:29 · 3864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我在农村当团支书的那些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还是怀旧。与同龄人相比,我的经历似乎比他们更复杂一点,曾经卖过棒冰/修过钟表/打过工/种过香菇/看过牛/教过书(而且教过小学/

      #文学#
      2017/12/27 09:18:43 · 5974阅读 · 0评论